分析师:张青(执业证书编号:S0890516100001)
分析师:程秉哲(执业证书编号:S0890522110001)
报告发布日期:2023年3月27日
摘要:
ETP回顾:存量ETF增长不俗,跨境和固收ETP乘势而上。(1)ETP规模变化:存量ETF现增长潜力,LOF规模遇大幅缩水,跨境和固收ETP成为规模新增长点。较于2021年底,ETP规模共减少10.73亿元。其中,新发基金贡献了1029.06亿元的规模增长,存量产品的规模受LOF基金的规模下降拖累减少了1039.79亿元。分产品形式看,仅ETF规模增加,LOF和封闭/定开基金规模均为减少。ETF中新发和存量产品规模增长相近。分资产类别看,跨境产品成为ETP产品增长主力,固收ETP取得较大突破。跨境ETP存量产品贡献85%以上增长,新发固收ETP规模增长较高。(2)基金公司ETP产品线:前十大集中度小幅提升,第九、十名洗牌重塑。截止2022年底,ETP规模前十大基金管理人占全市场的65.55%,相较于2021年底的63.08%有微幅提升。广发基金和博时基金新晋ETP管理规模第九、十名基金公司。(3)ETP产品创新:内地与境外互联互通加快,债券ETF投资品种丰富。跨境ETF产品扩容,低风险债券ETF增长亮眼,ESG指数产品丰富,第二批增强ETF上市。
ETF回顾:ETF发行回归理性,投资者结构不断优化。(1)ETF数量及规模增速放缓,单只基金募集规模上升。2022年ETF发行数量较2021年下降,募集规模更容易集中在少数产品上,ETF发行或回归理性。行业主题类ETF新发规模仍占2022年ETF发行规模将近半数。政金债ETF跻身新发前十大,科创50 ETF获存量ETF中最多增长。(2)基金管理人ETF发行行为分析:已有指数仍有布局潜力,发行费率小幅回升。宽基偏向于挖掘已有指数潜力,行业主题倾向于布局前期收益较高的新指数。费率继续小幅回升,主要因跨境和指数增强产品的发行。(3)ETF投资者行为分析:ETF投资者结构良性发展。ETF产品加速机构化,机构投资者2022年中逆势加仓。机构投资者持有行业主题ETF占比提升,个人投资者具更高风险偏好。(4)公募FOF对ETF的配置偏好:赛道和策略类占比提升。
ETP专题探讨:此外,本报告还对首批指数增强ETF的超额收益与风格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发现首批指数增强ETF中,偏小盘成长风格的超额收益更高。以及对A股市场上SmartBeta ETF中以质量因子为策略的四只质量ETF做了收益、指数编制、行业分布等方面的比较,发现MSCI价值100 ETF 2022年收益最佳,并以多因子模型优化指数权重,这可能是其2022年收益最佳的原因之一。
风险提示:本报告所载数据为市场不完全统计数据,旨在反应市场趋势而非准确数量,所载任何建议、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本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
1.ETP回顾:存量ETF增长不俗,跨境和固收ETP乘势而上
1.1.ETP分类及规模分布
截止2022年12月31日,公募基金市场上共有1007只非货ETP产品。我们从两个维度出发对非货ETP产品进行分类:产品形式和资产类别。
按产品形式,ETP可分为ETF、LOF(不含封闭&定开)和封闭&定开基金。截至2022年底,市场上共有:723只ETF,规模13192.91亿元;361只LOF(不含封闭&定开),规模7166.64亿元;65只封闭&定开基金,规模672.30亿元。
按资产类别,ETP底层资产可分为:权益、固收、另类及跨境资产。截止2022年底,市场上共有:798只权益ETP,规模17181.43亿元;77只固收ETP,规模1450.17亿元;20只另类ETP,规模232.13亿元;112只跨境ETP,规模2168.12亿元。

针对权益、固收及跨境ETP,根据产品运作方式,我们将其继续细分为主动、指数增强及指数三大类。截止2022年底,市场上共有:835只指数ETP,规模15567.76亿元;283只主动ETP,规模5035.75亿元;25只指数增强ETP,规模303.51亿元。

1.2. ETP规模变化:存量ETF现增长潜力,LOF规模遇大幅缩水,跨境和固收ETP成为规模新增长点
ETP规模受存量LOF产品规模下降拖累。总体上看,相较于2021年底,ETP规模共减少10.73亿元。其中,新发基金贡献了1029.06亿元的规模增长,存量产品的规模受LOF基金的规模下降拖累减少了1039.79亿元。
分产品形式看,仅ETF规模增加,LOF和封闭/定开基金规模均为减少。ETF中新发和存量产品规模增长相近。
2022年ETF规模增加2141.29亿元,其中2022年上市的141只ETF贡献了1018.45亿元的规模增量,而已有的ETF实现了更高的规模增长,贡献了1122.84亿元的规模增量。LOF基金的规模减少主要源于已有基金的规模减少,2022年上市的基金单只规模均在5亿元上下,数量也仅有8只,新发市场规模增长幅度不及已有基金规模缩水幅度。封闭/定开基金的情况与LOF基金类似,8只新上市的封闭式基金有4只均为一年封闭式,1只为定开产品,新上市的封基规模增加12.83亿元,而已有封闭基金规模下降491.95亿元。
分资产类别看,跨境产品成为ETP产品增长主力,固收ETP取得较大突破。跨境ETP存量产品贡献85%以上增长,新发固收ETP规模增长较高。
具体来看,2022年跨境ETP共增加805.60亿元,主要来自存量产品的增长,存量产品增加709.23亿元,新上市的产品贡献了96.37亿元的增长;固收ETP共增加323.79亿元,主要是新上市产品的贡献,新上市的产品规模增加223.32亿元,存量产品贡献了100.47亿元的增长;权益ETP的规模受存量产品规模缩小的影响,主要是LOF基金规模的较大绝对水平的下降,整体减少了1068.98亿元;另类ETP,其中主要是商品型ETP,规模减少71.13亿元,其中存量产品规模下降72.75亿元,新发产品规模增加1.62亿元。

1.3.基金公司ETP产品线:前十大集中度小幅提升,第九、十名洗牌重塑
截止2022年底,ETP规模前十大基金管理人合计管理13711.36亿元,占全市场的65.55%,相较于2021年底的63.08%有微幅提升。广发基金和博时基金新晋ETP管理规模第九、十名基金公司。

ETP规模前十大的基金公司在产品布局上各有特点,华夏、易方达、南方等基金公司ETP规模排在前列,以ETF为主,宽基产品有先发优势;华泰柏瑞的策略ETF规模较大;国泰和广发基金主要依靠行业主题ETF做差异化;招商、兴证全球、富国是LOF产品比较有特色的基金公司;跨境产品上,华夏、易方达的ETP规模较高。


1.4. ETP产品创新:内地与境外互联互通加快,债券ETF投资品种丰富
2022年,ETP 产品密集创新,丰富了 ETP 的产品类型和投资者的选择。
跨境ETF产品扩容
《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稳步有序推动产品双向开放,稳妥拓展ETF互通机制,推动股票ETF纳入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互联互通标的。2022年7月,内地与香港ETF互联互通正式开闸落地。
202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与韩国交易所在指数领域开展合作,共同发布覆盖 A 股与韩国市场的创新跨境指数系列,这是国内第一批中外合编指数。2022年,国内第一只跟踪中外合编指数的ETF——中韩半导体ETF在上交所上市。
2021年底深交所和新交所签订的谅解备忘录中约定中国和新加坡的ETF发行商通过上市的ETF连接对方交易所上市的主ETF,即中新ETF互挂。2022年12月30日,首对深交所-新交所ETF互通(下称深新ETF互通)双向产品在深、新两所同步上市,标志着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再进一程。在深交所上市的这只基金为南方基金南方东英银河联昌富时亚太低碳精选ETF。
低风险债券ETF增长亮眼
居民日益增长的现金管理需求使得低风险、高流动性固定收益类理财工具持续成为市场焦点。2022年,短融ETF规模突破100亿元。随着交易所市场与银行间市场互联互通的持续推进,2022年7月11日,首批政金债ETF正式获批,进一步丰富了交易所场内较低风险债券投资品种。截至2022年底,境内市场共5只政金债ETF,截止年底规模约220亿元。
ESG指数产品丰富
随着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日益推进,ESG产品日益丰富。2022年共新上市15只ESG方面的ETF,涵盖长江保护、碳中和、内地低碳、300ESG、企业核心竞争力50等指数。2022年6-7月,首批碳中和指数ETF一经问世即受到市场火热关注,截止2022年底规模80亿元左右。ESG等可持续发展产品规模不断增长,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增添新的投资工具,推动高质量资本供给。
第二批增强ETF上市
2022年10月,第二批13只指数增强策略ETF再次获批,该批指数增强策略ETF覆盖指数类别更为广泛,在沪深300和中证500的基础上新增覆盖了创业板指、中证1000、科创50指数。截止2022年底,共有10只增强ETF上市。
2.ETF回顾:ETF发行回归理性,投资者结构不断优化
2.1.ETF数量及规模增速放缓,单只基金募集规模上升
截至2022年底,公募市场共有728只非货ETF,总管理规模13,470.44亿元,相较于2021年底的非货ETF数量和规模分别增长24.23%和19.69%,增速较2021年有所放缓。

发行数量下降,单只基金募集规模上升
从发行情况看,2022年共有143只ETF成功发行,4只ETF发行失败,共募集1570.55亿份。其中在2022年实现上市的为129只。2021年共发行282只ETF,总募集规模为1893.64亿份,1只ETF发行失败。对比来看,2022年的ETF发行数量下降为2021年的一半,发行失败的数量增加。整体来看,ETF发行数量下降,但单只基金的平均募集规模由6.74亿份上升至10.94亿份,说明基民对新发ETF产品的认购或回归理性,指数产品百花齐放的局面不再,募集规模更容易集中在少数产品上。
行业主题类ETF新发规模仍占2022年ETF发行规模将近半数
截止2022年,全市场共有607只权益ETF,规模合计10533.18亿元;其中,行业主题类权益ETF共413只,规模4669.63亿元,数量及规模占比分别为68.04%和44.33%。2022年新发的行业主题型ETF有96只,合计募集份额662.41亿份,占比2022年发行的ETF募集份数的42%。具体来看,2022年的细分行业主题主要围绕ESG、医药、地域、电子、国防军工、电力设备新能源、港股科技、港股医药、交运等。募集份额最大的是ESG主题,其中SEEE碳中和 ETF集中在2022年6月-7月发行,发行数量也是最多的。在宽基上,募集规模最大的是挂钩中证1000指数的产品,发行数量最多的也是挂钩中证1000指数的产品。
政金债ETF跻身新发前十大,科创50 ETF获存量ETF中最多增长
具体看单只产品,新增规模最大的10只新发ETF中,债券类ETF的数量相比去年增加,均是投资于政金债的ETF;6只权益ETF中宽基占比较多,另有一只跨境ETF。存量产品规模增加前10的产品中1只固收类短融ETF表现亮眼,规模增加60亿;科创50、沪深300、恒生科技和纳斯达克100为增加较多的A股、港股和美股指数,均增加了百亿以上。


2.2. 基金管理人ETF发行行为分析:已有指数仍有布局潜力,发行费率小幅回升
2.2.1. 宽基偏向于挖掘已有指数潜力,行业主题倾向于布局前期收益较高的新指数
2022年基金公司在ETF的布局上,呈现出两个特点:(1)挖掘市场布局较少的已有指数及新指数,完善产品线。ETF的先发优势较为明显,因此在宽基指数上,基金公司一般选择布局较少的指数进行发行,如2022年发行数量最多的宽基指数中证1000就有7只指数及增强产品发行并上市,创业50和中证100也是发行规模较高的宽基指数,而这几个指数原有ETF数量较少。(2)布局前期收益较高的行业主题指数,而宽基指数产品的发行则相反,前期回调大的宽基指数发行规模和数量反倒更大。考虑到基金从计划布局到正式发行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和流程,因此我们统计截至 ETF 发行日半年前所跟踪指数的年度业绩(如某 ETF 于2022年6月30日开始发行,则使用标的指数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 的业绩作为业绩衡量指标),并计算这一业绩与该指数对应新发产品数量及规模的相关性。从结果来看,行业主题类ETF业绩与 ETF 的发行数量与规模均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宽基里这一关系都为负,前期业绩较差的反而发行规模和数量较大。

在 2022年发行并成立的134只权益和跨境 ETF 中,共有44只新布局的指数,59只对应的 ETF,其中 49只为行业主题型产品。新布局的指数的数量较前一年有大幅下降,指数的细分布局已经到了较为完善的程度,新布局的指数中以行业主题类为主,但也有少部分第一次被布局的宽基指数如国证2000和策略类指数如500价值稳健等。新布局指数中发行规模较大的指数有SEEE碳中和、成渝经济圈、中证中药、高装细分50、科创芯片、科创信息、中证机床、富时亚太低碳精选指数等。分ETF的类型来看,新成立的宽基ETF中布局已有指数的数量超过了布局新指数的数量,而新成立的行业主题和策略ETF中仍然偏向于布局新指数。

2.2.2. 费率继续小幅回升,主要因跨境和指数增强产品的发行
统计不同年度发行 ETF 的基本费率,在经历了2019、2020年的激烈竞争后,2021-2022年国内ETF费率有所回升。2020年之前,历年发行的 ETF 的管理费率及托管费率都呈现下降的趋势,2020 年发行的 ETF 平均管理费率低至 0.4%。而在 2020年后,ETF 的平均费率有所回升,2021和2022年发行的 ETF 平均管理费率在 0.43%左右。

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与 ETF 的发行结构有关。横向来看,一般情况下宽基 ETF的费率低于行业主题ETF。2018 年开始,行业主题的费率几乎接近宽基,主要原因是当年发行的三只国企改革 ETF出于特殊投资者结构将管理费率仅设置在 0.15%,从而拉低了整体行业主题 ETF 的费率水平。但行业主题ETF的费率于2019年之后因为跨境类行业主题ETF的费率较高止跌。而宽基费率的下降则延续到了2020年,这一年主要由于基金公司发行的某些创业板ETF产品费率仅为0.15%,部分跨境 ETF费率也低于以往的跨境指数,拉低了整体费率水平。2021 年和2022年宽基的平均管理费率继续回升则主要归因于当年的指数增强 ETF的发行。

另一方面,与基金公司所处的竞争阶段有关。2019 年为 ETF 竞争白热化的年份,2019 年 3 月新入局ETF 战场的平安创业板 ETF 在发行时以 0.15%/年的管理费和 0.05%/年的托管费打破行业管理费+托管费平均 0.6%/年的收费惯例,随后易方达、华泰柏瑞、嘉实等多家公司先后对旗下中证 500、沪深 300 指数相关的部分 ETF 产品进行降费,引发 ETF 行业降费潮。在 2020 年的 ETP 年报中,我们曾对降费是否有助于 ETF 规模扩张展开分析,从结果来看,无论是从基金份额的绝对变动水平还是相对变动水平来看,均未体现出明显的超额的份额增长,意味着降费对规模的推动效果较为有限。或许是降费的效果不佳,后续发行的 ETF 费率重新上升回到接近 2017 年的费率水平。
2.3. ETF投资者行为分析:ETF投资者结构良性发展
目前ETF基金在半年报、年报中公布的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占比一般是将ETF联接基金和其他机构都视为机构计算所得。但实际上,ETF联接基金中也有个人投资者,按照现有方法计算会高估机构投资者的比例。为了更好地衡量 ETF 中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占比情况,我们综合ETF的定期报告与ETF 联接基金的定期报告计算实际机构占比与个人占比。具体来说,以中报为例,ETF的实际机构投资者占比=ETF 中报机构投资者占比-(ETF联接基金中报基金投资净值*ETF联接基金中个人持有的比例)/ETF中报资产净值。因为ETF对应的联接基金可能有多个份额,中报中基金投资净值披露的实际上是各个份额的总和,而每个份额中个人持有的比例都不相同,为了便于计算,对于有多个联接基金份额的,我们将不同份额之间的个人持有比例取均值后直接与基金投资净值相乘,作为ETF联接基金中个人持有部分的近似计算。这样计算的缺陷是,如果各个份额的规模之间相差较大,会存在一定误差。
2.3.1. ETF产品加速机构化,机构投资者2022年中逆势加仓
横向来看,固收 ETF 中机构投资者占比最高,2022年中为 90.66%;而跨境ETF中机构投资者占比最低,为45.59%。纵向来看,除固收类产品外,2022年年中的机构投资者占比相较于 2021年年底呈现上升趋势,ETF产品加速机构化,跨境和另类ETF的占比提高了10个点左右,或与过去一年市场行情震荡,个人投资者投资情绪相对低迷,而相对理性的机构投资者逆势加仓有关。

2.3.2. 机构投资者持有行业主题ETF占比提升,个人投资者具更高风险偏好
机构持有行业主题ETF占比明显增加,个人对行业主题和宽基偏好相对稳定
分投资者类别看,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分别有81.28%与78.51%的资金配置于权益 ETF,11.83%和20.05%的比例配置于跨境ETF。而在权益和跨境 ETF 的具体配置上,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存在一定差异。机构持有的权益 ETF 仍以宽基为主,2022 年中宽基的占比约为49.11%,但对比2021H2下降了10个百分点左右,相应行业主题占比增加10个百分点。而个人投资者持有对行业主题ETF的占比相对较高,2022年年中约为61.36%,但对比2021H2下降了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策略风格ETF的持有比例从2%增加到5%。分析各类产品的特点及投资者的投资能力,行业主题产品本身风险较高,投资难度较大,而机构在研究上更为专业和全面,这类产品或更适合风险承受能力更强的机构投资者;而散户本身不具备较强的策略和配置能力,更适合买偏主动管理/策略风格类的产品。2022年中投资者占比的数据或说明,ETF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在趋向良性发展。

个人投资者较机构投资者在持有的宽基和行业主题ETF上风险偏好仍更高
以机构和个人配置较多的宽基和行业主题 ETF 作为对象展开进一步分析。在宽基 ETF 的配置上,除了经典的沪深 300、中证 500、上证 50外,科创50、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近年来的规模也有明显上升,除此之外,机构投资者更偏爱上证 180 和深证 100,而个人投资者更偏好波动更大的创业板50。在行业主题 ETF 上,机构和个人偏好较为一致,布局较多的是证券、互联网50、恒生科技、国证芯片、恒生互联网科技业、光伏、军工等,但结构调整主题的ETF受前期个股换购的影响,依然为机构资金的主要持有标的。此外,机构在基建工程、中证银行上还有一定的偏好,而个人投资者更聚焦在医疗、半导体等热门赛道。

2.4. 公募FOF对ETF的配置偏好:赛道和策略类占比提升
2.4.1. FOF配置被动产品比例上升,ETF为被动投资首选
通过观察FOF对ETF的配置,可以间接了解部分机构投资者对ETF的投资偏好。FOF配置基金总体上以主动管理的基金为主,债基占比较高,因此被动产品所占比重并不大,2022年部分FOF增配指数类产品,对被动产品的配置比例成上升趋势。截止2022年年中,FOF基金投资中投资于指数型产品的占比为 6.41%,相较于2021年底的3.85%有所上升。除了一些专门配置ETF的FOF产品的出现,如富国行业精选FOF(501216.OF)、华夏行业配置FOF(501217.OF)等,还有部分养老FOF产品配置ETF的比例也达到了基金投资的60%以上,如银华尊和养老2040三年持有(007780.OF)等。
在FOF投资的指数产品中,ETF为投资首选,2022年中占比为 71.19%,相较于2021年底的 59.71%有所提升,其次是对其它指数基金(非ETF联接)的配置,对ETF联接基金的配置最小,近两年始终不超过1%。
2.4.2. FOF持有的ETF中赛道和策略类占比提升
在FOF持有的ETF中,主要类型包括行业主题、宽基、策略风格、港股行业主题和宽基ETF,全部为权益类ETF。FOF 在ETF 上的配置明显由宽基向行业主题转变,策略风格类ETF占比也有提高趋势。这或许是受市场结构性行情及ETF自身品种更加完善的影响,同时和ETF投资主题明确且稳定,底层持仓透明有关。同时,也和前面提到的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业主题ETF的占比提高对应,再一次说明了ETF投资者结构的不断优化。
具体来看,2022年中FOF 持仓前十大的ETF中市值最大的为银行ETF,其次为券商ETF、军工ETF和房地产ETF等行业主题ETF,同时也有红利指数增强和创业板动量成长ETF两只策略ETF。整体来看,赛道型和策略型ETF相对以前更受FOF基金经理的关注。从行业上看,不仅是行业格局偏稳定的行业如银行、券商、酒行业,基金经理会选择ETF来进行配置,像赛道类的光伏/军工/新能源车,也同时受到FOF基金经理青睐。对β属性较强,主动偏股覆盖较少或alpha不明显的方向,ETF也可以有效填补空缺。对于市场无明显行业偏好,轮动较快的行情,策略风格类ETF也不失为一种FOF配置方向。

3. ETP专题探讨:指数增强ETF和Smart Beta质量ETF
3.1. 首批指数增强ETF中,偏小盘成长风格的超额收益更高
首批指数增强ETF上市时间为2021年12月-2022年2月;第二批指数增强ETF中已经上市的产品上市时间为2022年11月-12月。因第二批增强ETF的成立时间普遍不到3个月,这里仅对首批5只增强ETF以近1年为时间窗口(2022年2月24日-2023年2月24日)的时间为窗口观察指数增强ETF的超额收益和回撤情况。这一批增强ETF的跟踪指数为沪深300和中证500。
超额收益分化较大。从相对基准指数的超额收益上看,不同家的沪深300增强ETF、中证500增强ETF差异分化较大,招商沪深300指增超额收益位于同类型产品前20%分位数,而国泰沪深300指增超额收益位于后20%分位数;华泰柏瑞和南方中证500增强ETF超额收益位于前15%分位数,而景顺长城中证500指增ETF超额收益位于后20%分位数。这一类产品还是较依赖于管理人的管理能力。由于指增产品并不完全保持风格上的中性,因此Alpha来源可能一部分来源于风格的暴露。

近一年风格偏小盘成长的指增ETF超额收益更高
价值/成长维度上,采用申万高低市盈率作为价值成长风格的表征,一年观察期间内,整体上价值成长风格出现了几次切换。2022年2月-4月,风格明显偏向价值;2022年4月中-8月初,风格偏向成长;2022年9月-11月,风格快速切换;2022年11月份至2023年2月风格较为均衡。大盘/小盘维度上,采用申万大小盘指数作为风格表征,过去1年(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的大小盘风格切换受市场风险偏好和地产消费预期影响发生了类似价值成长风格的数次切换。
初步计算各指增ETF超额收益与风格维度收益率的相关性,可以判断其在风格上的暴露程度,进一步与超额收益比较来看,可以发现近一年偏向小盘成长的指增ETF获得了更高的Alpha。

3.2. 质量ETF中MSCI价值100 ETF 2022年收益最佳,多因子模型优化指数权重
在目前的策略ETF中,除了红利、低波类策略,质量因子也是常用的一类策略因子。质量因子常用于判断上市公司的财务表现是否优秀,但不同机构对这个因子的构建也会用到不同的指标,常见的指标如衡量盈利能力(ROE/ROA)、盈利稳定性(EPS波动率等)、资本结构(负债率)、成长性(EPS增长率等)、会计质量(应计利润率)、派息(红利)、摊薄和投资能力(资产增长率)的等等。目前市场上有5只质量ETF。从2022年的收益率来看,2022年跟踪MSCI中国A股质优价值100(人民币)的ETF收益最佳,下跌幅度最小,其次是红利质量、500质量和MSCI中国A股国际公司质量(人民币)。2022年规模增加最多的是鹏扬中证500质量成长ETF。

从指数的编制方法来看,四只指数中有3只指数先做一定的负向剔除,MSCI中国A股质优价值100在波动率上进行一定的剔除,红利质量剔除市值较小和交易不活跃的股票,500质量剔除净利润方面表现不佳的股票。在指数构建上,MSCI中国A股质优价值100基于质量和价值因子采用MSCI多因子指数模型进行指数优化,其余3个指数采用结合分红或盈利、成长、财务指标的基本面变量的综合打分的方式选取成分股。

从指数的行业分布来看,500质量和大成质优价值100ETF的行业分布更均匀,红利质量和中金质量ETF的行业集中度更高,前十大行业集中度分别达到了90%和85%左右,持有较多的行业有食品饮料、医药等。此外,红利质量指数因还含有一定的红利因子,持有煤炭的比例相对较高。500质量指数因为样本空间为中证500指数,在基础化工、有色金属上相对其他质量指数持有较高的比例。500质量指数和大成质优价值100ETF还持有较高的银行行业股票。观察基金2022四季度的重仓股信息可以和行业信息相互印证。
从财务指标上看,由于两个MSCI指数的财务数据获取渠道有限,故只对其他两个中证指数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红利质量的股息率稍高于500质量,500质量估值整体较低,两者ROE相近,红利质量略高于500质量,但后者净利润增速明显高于前者。
4. 附录:各类ETP产品2022年业绩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