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 7 月 10th, 2025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靳毅,作者:国海固收团队

核心观点

降准后偏宽松的资金面能持续多久?我们认为4月份有3个重要因素或扰动资金面态势,值得关注:

(1)缴税大月到来。2022年大规模“留抵退税”,透支了后续月份企业的可抵税额度。同时高频数据显示线下消费场景改善,消费需求逐步复苏,也有利于政府消费税、增值税等财税收入提升。我们认为4月财政净收入规模或在3000-4000亿元水平,并带来相对应的资金需求。

(2)信贷投放继续向好。3月月末票据利率上行幅度加大,并跃升至同期限同业存单利率之上,反映出3月份银行“票据冲量”缺乏需求,常规信贷项目资源充沛。基建开工潮之下,4月份信贷数据可能依旧不错。我们估算今年4月新增信贷带来超储消耗约1100亿元至1300亿元。

(3)央行呵护力度可能下降。PMI数据显示非制造业景气度加速改善,后续将对就业有所传导。而历史上央行对于资金面的支持力度,与就业市场相关,不排除就业率改善后,央行对资金面呵护力度下降的可能。3月降准前的非跨季时节,央行在公开市场中平均保持了约4700亿的逆回购投放,证明降准前已经存在相对应的资金缺口。后续逆回购到期后如何再投放,比较关键。

总的来看,尽管3月底的这一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在6000亿元左右。但释放的流动性多数会在4月份缴税与信贷投放活动中被再次消耗。我们倾向于认为,4月份上半月资金面或继续维持偏宽松状态,但4月16日税期过后,资金面将重新回归中性,债市投资者需要提前做好安排。

正文

2023年3月27日降准之后,银行间资金面整体趋于宽松。以R001为例,本周五跨季资金虽然季节性上行,但上行幅度并不超预期。受资金面乐观预期的影响,本周中短端基准利率全面下行。

债市投资者普遍关心,降准后偏宽松的资金面能持续多久?我们认为,已经到来的4月份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有3个重要因素或扰动资金面态势,值得关注。

1、影响资金面的3个因素

因素一:缴税大月到来;

在2023年2月5日报告《税收高增长,如何影响资金面?》中,我们展望2023年财税形势,认为2023年税收对资金面的影响延续2022年四季度形势,总体利空。理由有二:

(1)2022年大规模“留抵退税”,透支了后续月份企业的可抵税额度。2023年随着内需好转和企业去库加快,增值税收入仍有上升空间;

(2)政府存款仍位于历史低位,政府进一步消耗存款、加大支出的空间有限。反而更有可能积累存款,保留珍贵的财政空间,为未来可能的经济衰退做出准备。在此情况下,资金由银行间上缴至由央行管理的国库,对流动性略不利。

从最新数据上来看,目前财政性存款水平仍位于历史较低位置(图5),预示着2023年大多数时候政府处于“补存款”阶段。同时高频数据显示线下消费场景改善,消费需求逐步复苏,也有利于政府消费税、增值税等财税收入提升。

进一步地从季节性上来看,4月份是传统财政“净缴税”大月(图4)。除2020年、2022年同期受疫情影响,财政收入较低导致“净支出”以外,其余时候均为“净缴税”月份。参考2021年4月财政净收入3200亿元,我们认为今年4月财政净收入规模或在3000-4000亿元水平,并带来相对应的资金缺口。

因素二:信贷投放继续向好;

当信贷投放速度较快时,信贷派生存款增多,会促使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转化为法定准备金,体现为流动性被消耗。而2023年1-2月“信贷开门红”成色较好,新增信贷对比历史同期均创有数据以来新高,同步推动M2增速回升,加快了年初以来流动性的消耗速度。

同时跟踪票据高频数据,可以观察到3月以来票据利率总体上行。特别是对当月信贷数据有更强预示意义的月末票据利率上行幅度加大(图8),并跃升至同期限同业存单利率之上,反映出3月份银行缺乏“票据冲量”需求,常规信贷项目资源充沛。

当前信贷投放持续向好,我们认为主要与春季“基建开工潮”有关,基建企业带来了大量信贷需求。从高频数据来看,石油沥青、水泥等建筑材料需求继续改善, 4月份信贷数据可能依旧不错。

参考2020年、2021年4月新增信贷数据,我们估算今年4月新增信贷带来超储消耗约1100亿元至约1300亿元。同时不排除4月信贷数据再创历史新高的可能,若出现这种情况,超储消耗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因素三:央行呵护力度可能下降;

受基建开工活动上升、及服务业消费回暖的推动,3月份非制造业PMI进一步回升至58.2,达到2013年以来的最好水平。但是从就业角度来看,非制造业“从业人员”PMI回落至49.2,回落幅度甚至大于制造业“从业人员”项目,反映出春节后招工速度季节性放缓,以及需求向就业市场传导的滞后性。

不过我们认为,随着基建开工活动逐渐进入高峰期,以及居民服务业消费需求进一步改善,就业市场将加快复苏。而历史上央行对于资金面的支持力度,与就业市场相关(图13)。不排除就业率改善后,央行对资金面呵护力度下降的可能。

同时可以观察到,从3月16日缴税之后直至3月24日降准前的非跨季时节,央行在公开市场中平均保持了约4700亿的公开市场投放,证明市场在降准前其实存在相对应的资金缺口。

截止3月末,公开市场上仍有超1.1万亿逆回购尚未到期。4月份央行对于到期逆回购如何续作,对资金利率走势将有明显影响。若央行对于资金面的呵护态度下降,逆回购再投放力度较低,那么降准后资金由“偏宽松”再度回归“中性”的时间将缩短。

2、后市怎么看?

尽管3月底的这一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在6000亿元左右。但释放的流动性多数会在4月份缴税与信贷投放活动中被再次消耗。其中:

(1)净缴税消耗流动性3000-4000亿元左右;

(2)信贷投放消耗流动性1100-1300亿元左右;

(3)3月降准、跨季前,已经存在约4700亿元常态化流动性缺口。随着逆回购到期这些缺口将重新显现,仍需央行部分投放逆回购予以补充;

所以总的来看,我们倾向于认为4月份上半月资金面或继续维持偏宽松状态,但4月16日税期过后,资金面将重新回归中性。同时不太可能存在像2022年二、三季度那样,央行公开市场“零投放”,资金利率依然能够维持偏低水平的状态。

对债市而言,降准之后资金利率的走低,重新点燃了投资者短端加杠杆套息的热情。目前短端主力品种-资金利差历史分位数,位于2019年以来的50%以上,加杠杆套息看起来的确有空间。

但是我们也提示,当前的套息窗口可持续性不强,可能仅能维持半个月左右。所以在4月份缴税窗口来临前,投资者需要提前做好安排。

同时在品类上,我们认为短融相比于同业存单、短端二级资本债等同业品种稳定性更强,这与二季度开始资本新规导向下银行倾向于压降同业杠杆有关(具体逻辑请参考2023年3月26日报告《同业降杠杆,影响有多大?》,本文不再赘述)。

风险提示:疫情波动风险、资金面收紧超预期、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超预期、信贷投放超预期、税收超预期、历史数据无法预测未来走势,相关资料仅供参考。

注:本文来自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04月02日发布的《4月,资金面有哪些看点?》

报告分析师:靳 毅 SAC编号:S0350517100001;吕剑宇 SAC编号:S0350521040001

Avatar photo

作者 UU 13723417500

友情提示:现在网络诈骗很多,做跨境电商小心被骗。此号发布内容皆为转载自其它媒体或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无意冒犯,如有侵权请联系13723417500删除!

声明本文由该作者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发表回复

服务平台
跨境人脉通
选品平台
U选Market
展会&沙龙
群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