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英国留学申请不注重文书?从拒信看英国高校的录取逻辑
在这里,读懂留学
Know the Cause of Admissions
英国留学申请不注重文书?目的与手段:从拒信看英国高校招生委员会的录取逻辑
Eddy Xie
Kingsley Li
Monica Shi
广州摆渡学人留学
留学咨询请加小渡老师微信:ferrymaneducation
目录
00问题意识 英国留学申请不注重文书吗? 出身决定论的证据基础与社会建构
01前言 为什么要研究拒信? 拒信可以反映出来录取逻辑的何种信息?
02 “BG”不达标而被拒 成绩不足 课程学分太少 核心课程成绩太低 申请者的学校不在招生委员会的名单上
03 动机不匹配和项目理解偏差被拒 学术领域认知不足/研究兴趣不匹配 工作经验不足 职业规划不匹配
04 差一步成为拒信的“返稿信”
05 差一步成为录取的拒信 “您很优秀但不是最优秀的”
06 结语 目的与手段:英国大学申请录取逻辑
问题意识
英国大学申请不注重文书?
英国留学申请,究竟重视还是不重视文书,这是中国留学界长久以来争持不下的论题。
英美两国留学申请有着显著不同。英国大学对于学生申请的成绩条件有最低标的规定(minimum requirements)。与之相对,美国大学则对此要求略为模糊。
因此,我们就形成了一种印象,倘若学生GPA低(低于85乃至于80),申请美国或许更有可能冲击名校(辅以其它材料助攻)。而低GPA申请英国,则基本上是无缘于顶尖名校。
由于成绩在英国留学当中是相当关键的证据,以至于我们将其重要性误判成了英国申请成功的“充分条件”(有之则必然),而忽视了其只是一个“必要条件”(无之而必不然)。
笔者之所以这样说,是留学界各类媒体(企业媒体与自媒体)一到申请季就充斥着大量只有硬指标的offer案例,话语结构一般是:C9,GPA 88,三段大厂实习经历,被录/拒!(点击阅读:留学申请伦敦政经LSE,何为“晚申”?)
这种话语结构在整个留学界创造了一种“虚假的因果关系”,似乎有了这些硬指标就一定可以申请上某校某专业。背景指标相仿的几个申请者,若有人被录取,被拒绝的则略为心有不甘。这种不甘的背后的认知机制,则是对于因果关系的错误建构。
除了社交媒体上的资讯在传递这种观念,在留学申请者中也同样形成了这种因果关系的认知。在笔者多年来的咨询经验中,往往会遇到大量前来问询的学生,拿着一个过往案例中所谓的“BG”(即业内对“background”的黑话式简称,指申请者的学业表现、标化成绩等硬指标),试图与笔者探讨这种“BG”是否一定能获得某校的录取,又有多大可能性被某校拒绝。
在这些同学的话语中,有意无意地透露出这样一个假设:在这些“BG”与录取结果之间,能够建立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即仅仅通过申请者的硬指标,就能够从逻辑上推导出TA能否被某校录取。
这种想法是合理的吗?我们不妨用逻辑学的知识来对其进行一下剖析。显然,这种说法认为,有了“BG”就可以推导出“录取结果”(Admissions results)。用逻辑符号可以表示为:
BG ⇒ Admissions Offer
如果用逻辑学术语来阐述,上述结论意味着:“BG”是录取结果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申请海外院校,尤其是英国高校,文书并不重要甚至根本不会被招生官关注——申请者只需根据自己的“BG”来择校,offer便唾手可得了。
本文所希望做到的,正是充分地论证为什么上述说法是一个逻辑谬误,同时阐明一个逻辑上更合理的命题:“BG”只是录取结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更通俗地讲,我们只能说,没有达标的“BG”则必然不会被录取;却不能反过来说,只要有达标的“BG”就一定会被录取。用逻辑符号来表示的话,则是:
¬BG ⇒ ¬Admissions Offer
为了论证“BG”是录取结果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本文所采用的论据,正是拒信。
01
为什么要研究拒信?
其实,摆渡学人之前的一系列文章,已经从不同的侧面论证了,留学申请的“结果”是以哪些“原因”作为逻辑基础的;笔者也多次论述过,标化成绩等硬指标固然重要,但其并不足以直接决定录取结果——申请者能否在文书中证明自己的求学动机、以及对目标项目的准确理解,才是留学申请这一“因果链条”中的关键环节。
然而,笔者也充分警惕:之前的种种论证,毕竟多多少少都有某种推测的性质,而缺乏无可辩驳的硬证据,因此是否会给读者以隔靴搔痒之感?就如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或达尔文的进化论,虽然以其雄辩而令人信服,但终究缺乏一锤定音的证据,使人不得不持有一点保留意见。
我们的读者若是有这样的怀疑,可以说再正常不过了。毕竟,毕竟大部分申请者也不是担任过海外院校招生官的一个局内人(insider),也无人与招生官们面对面交流过,又如何能斩钉截铁地论断留学申请的因果逻辑呢?
哪怕担任过招生官,审核过材料,又是否真的能够面对一个特定的申请者百分百被录取或者被拒绝的判定?这当中的因素还相当复杂,因为每一年的申请者背景和数量都不同,优秀的程度也会发生改变,正如笔者此前提出过一个概念:优秀膨胀。由于优秀的申请者增多,学校在“申请–录取”的关系中就会占据“录取方市场”,如果项目较为冷门,申请者少就会进入到“申请方市场”(再次阅读:留学申请伦敦政经LSE,何为“晚申”?)。
实际上,哪怕是一个从事过招生工作的局内人,也无法百分百判定特定申请者在当年的申请成功率。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徐轶青所言的(点击阅读:徐轶青:如何申请北美社科类博士项目?| 政见CNPolitics),留学申请的审核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黑箱,甚至它一直处于一个黑箱当中。每年各个大学发出的录取通知书,大部分都不会写明白为什么你会被录取,因此根本无法从正面去判定录取原因。
但又如徐教授所言,西方大学的申请是一个基于证据的评估(evidence-based evaluation),我们还是可以通过申请的guideline尽可能提供充分的证据去供审核委员判定申请者是否与系所匹配,既然如此,SOP/PS乃至于Writing Sample这一类学术性文件在证据上的意义就会显得异常重要。
秉着科学精神,黑箱难解,我们也要努力逼近真相。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招生官脑中所思所想,我们虽然不得而知,但要探究申请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则有充分的书面材料作为依据。而其中最容易被人忽视、却又蕴含着丰富信息的一种材料,恰恰是——拒信。
为什么我们认为拒信是更能够揭示申请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并破除逻辑谬误的一份文件?我们不妨拿拒信跟录取信(也就是offer)来做一个对比。二者同为申请过程中的重要的结果性文件,但其所能提供的关于留学申请逻辑的信息量有着显著差异。
在内容上,拒信比录取信更注重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证据。由于拒信展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结果,因此出于让申请者“心服口服”的目的,招生官有可能会给出原因(LSE一般不给真正原因,模板拒绝;某些学校会给出具体实质的原因,也正是本文要分析的对象)。
尽管这些原因大多只是简短的一句话,但由于其属于招生官给出的权威解释,因此在揭示因果逻辑这一点上,属于不可替代的硬证据。换句话说,虽然我们不曾与招生官当面对话过,但在一份份拒信中,招生官们已经将审核申请的逻辑与决策模型旁敲侧击地告诉我们了!
更具体地说,拒信能告诉我们的不是留学申请者应该做什么(dos),而是他们不应该做什么(donts),也就是所谓的“禁忌”。如果英国的高校在审核申请时,真的只关注背景指标,而不在乎文书里所呈现的申请动机以及对项目的理解,那么拒信里给出的原因,就应该只包括跟标化成绩等“硬指标”有关的内容,而不会涉及对项目的理解、或是职业规划、专业领域内涵等种种问题。
在下面对拒信的分析中,我们就会看到,事实并非如此。
02
学术资格类拒信:由于“BG”不达标而被拒
既然笔者已经强调,“BG”是“无之则必不然”的“必要条件”,那么本文显然不是要否定这些硬指标的重要性。笔者反对的只是将“BG”的重要性无限放大,甚至将这种“必要条件”误会为“充分条件”。因此,接下来的这一部分,笔者将分析以“硬指标不达标”为主要拒绝原因的一系列拒信,从而“拨乱反正”,将“BG”摆回其应该在的正确位置上。
接下来,我们通过21fall, 22fall, 23Fall申请季的真实拒信,来了解招生官视角下,学术成绩和专业背景等“BG”是如何被审核的。从中我们会发现,所谓“BG”可能包括成绩不够、生源学校不在目标院校名单上、所学课程不够相关或核心课程学分不足等几个维度。
2.1 成绩不足
以下的两封拒信分别来自诺丁汉大学的MA Asian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项目与UCL的MA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沟通硕士)项目,可以看到正文中出现了“qualification grades”与“academic record”这样的表述。这些字眼直接指向的是申请人过往的GPA等学业成绩,也就是说校方明确指出了申请者在学业表现这方面不够有竞争力。
“请注意,您今年无法再次申请同一课程,但是,如果您想申请下一学年,您应该考虑上述反馈对您未来申请的帮助。”这句话似有劝诫之意。此外,下文还提到,申请者应当认真地检查其是否达到了“准入标准”(entry requirement)。凡此种种,似乎都在暗示这份申请是一种徒劳。
招生官这样的表述,似乎显得有些冷冰冰,有些无情,但若是从逻辑学的角度则不难理解——由于“BG”作为必要条件拥有一票否决权,因此一旦学术资格的审查未能通过,招生官便无需再进行后续的考虑,可以直接发出拒信了。
2.2 课程学分太少
这是一份来自格拉斯哥大学 MSc International Business(国际商务硕士)的拒信,申请不成功的理由是:“你没有完成进入该硕士课程所需的最低数量的核心模块(课程)。”
这又是何意呢?原来这个项目不仅限制申请者的专业背景,还对申请者所修课程涉及的具体科目有所期待。我们可以在该项目的官网看到对入学资格的要求:
https://www.gla.ac.uk/postgraduate/taught/internationalbusiness/#entryrequirements
根据上面的表述,申请者本科背景应当是商业与管理、市场营销、商业方向,或其他相关社会科学学位;同时,本科课程必须至少包含25% 的学分,是与市场营销、商业战略和统计方法相关的。若是不符合以上标准,则建议申请格拉斯哥大学商学院的另一个项目。
对某些学科课程的占比提出具体要求,可以说是格拉斯哥大学对“BG”的独特理解。举例来说,假设申请者在本科阶段一共取得180学分,则至少应该有45学分是与市场营销、商业战略和统计方法相关的。
这种拒绝的原因常见于跨专业申请的案例上,实际上是对跨专业的“跨度”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2.3 核心课程成绩太低
这是格拉斯哥大学的另一份拒信,来自 MSc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Marketing(国际战略营销硕士)。申请不成功的理由是:“您入读该课程所需的核心科目成绩太低。”
可见,这个项目的招生官不仅关注申请者的平均绩点(average GPA),甚至还仔细审核了成绩单的具体课程,发现申请者虽然符合25%在营销或管理领域的课程,但这些核心课程成绩过低,故依然不能达到项目的入学要求。
2.4 申请者的学校不在list上
以上是布里斯托大学MA Philosophy的一封拒信,拒绝理由是学生本科院校并不在布大可以接受的学校清单上。
众所周知,英国高校针对中国申请者的教育背景列出了严格的中国大学名单(a list of Chinese Universities),包含经大学相关委员会审查的部分211 工程、985 工程和双一流大学。
或点击文章:UCL公布了研究生申请受认可的中国大学List!
来自以上大学名单的申请人需要满足以下最低入学要求(Minimum entry requirements),
若项目要求Upper second-class (2:1学位),对应的最低加权平均分数为 85%;
若项目要求Lower second-class (2:2学位),则对应的最低加权平均分数为80%。
来自中国教育部认可的所有其他大学的申请者需要满足以下入学要求:
若项目要求Upper second-class (2:1学位),对应的最低加权平均分数为 90%;
若项目要求Lower second-class (2:2学位),则对应的最低加权平均分数为85%。
中外合办的大学,则有相对应的换算标准。
除UCL外,爱丁堡大学也对中国学生的大学有一个priority list,LSE也对中国大学区分了前30大学和30名后的大学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的分数不一样。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帝国理工大学也有相应的规定。
这一点,应该是英国留学申请相较于美国留学申请最大的特色。也正是因为这点,我们也就很自然地有了笔者在前文开端所言的英国留学之“分数/出身决定论”的观念。
话又说回来,那么给申请者的启示是,对于硬件要求严格的大学,如果成绩不够达到最低标准,就会止步于学术资格筛选阶段,不会进入下一步对个人陈述的审核。
尽管可能你的软实力非常强,有一份出色的文书,但这些很可能不会被看到。如果成绩不够突出,甚至连最低的标准都未能达到,那么即使文书再优秀,也没有机会打动招生官(因为文书没有出场机会);如果在此种情况下仍然坚持选择这类对学术资格严格要求的学校,只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读到这里,同学们可能会问,我们并不是招生官,也没有参与过招生流程,但我们何以对录取逻辑做出如此言之凿凿的推测?其实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换位思考过程,进入一种高校工作的逻辑即可:行政成本!
试想,如果你是招生团队的负责人,面对海量申请,你要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审核,并做出录取决定?面对这个问题,对学术资格进行初步筛选就成了上佳选择。在“entry requirements”上设置第一道准入关卡,有显而易见的几点好处:
首先,这项工作的门槛较低,可以由助理完成,而无需占用更资深的招生官的精力与时间;
其次,通过初审,招生团队可以快速地发出大量拒信,从而缩小“applicant pool”(申请池),排除掉不合适的申请者;
最后,由于初审只关注标化成绩,不需要阅读个人陈述等较长的文字材料,因此可以提高招生团队的工作效率,减少冗余工作量并加速后续的审核进程。
通过以上的分析,你是否觉得通过标化成绩进行反向的“初筛”成了合情合理的选择?我们非常鼓励每一位有意申请的同学都来尝试进行这种换位思考,把自己代入招生官的角色来考虑问题,这样更有利于检视自己在申请过程中是否走了弯路、做了无用功。当然,这种换位思考并非空穴来风的臆想,而是应当基于实打实的证据——本文中我们对拒信进行的分析,就是一次示范。
03
项目匹配类拒信:
由于动机与项目不符或理解偏差而被拒
以上,我们说明了“BG”的重要性与不可或缺性。但是,这些与“BG”相关的拒信就足以证明“分数/出身决定论”了吗?这显然是逻辑上的谬误——如我们所说,这是将“必要条件”误认为“充分条件”了。我们之所以敢于做此判断,正是由于下面这些以“匹配度”(match)或曰“适合性”(suitability)为主要原因的拒信的存在。
申请者即使符合了所有的学术资格要求,也只是通过标化成绩证明了自己“合格”(qualified);而接下来,招生官需要在过关的一众申请者里寻找最适合(suitable)该课程的学生。
通过阅读申请者的个人陈述(perosnal statement/statement of purpose)评估申请人的写作技巧、思路清晰度和对该学科的热情。 他们会寻找申请人的求知欲、动机和成功潜力的证据。
在这一环节,申请者又可能因为哪些问题被拒绝?下面来分析几种常见的原因。
3.1 学术领域认知不足/研究兴趣不匹配
首先来看一封来自UCL的MSc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硕士)拒信,明确说明“个人陈述没有证明对所申请的学科有足够的了解”。
这种情况大概率是由于个人陈述所谈及的研究兴趣与学科路径是目标项目所不擅长的,或者目标院系没有教授能指导申请者开展其(在个人陈述中声称的)感兴趣的研究。
“我们很遗憾地通知您,经过仔细考虑,您的申请没有成功。 在审查您的申请后,确定您的个人陈述没有证明您对所申请的学科有足够的了解。
请注意,您今年无法再次申请同一课程,但是,如果您想申请下一学年,您应该考虑上述反馈对您未来申请的帮助。
“We are sorry to inform you that after careful consideration your application was unsuccessful. Upon reviewing your application, it was determined that your personal statement did not demonstrate 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to which you have applied.
Please note that you are unable to apply for the same programme again this year, however, if you would like to apply for the next academic year you should consider how the above feedback may be helpful in developing your future application.
这一拒绝理由印证了摆渡学人一直强调的留学申请逻辑——“是否正确理解项目、文书中是否有充足的学术性、能否展现足够的论据证明学生与项目的匹配度及申请的必要性”。
类似的拒绝理由还曾出现在爱丁堡大学的MSc Digital Sociology(数字社会学硕士)发出的拒信中。如下面的这两个案例:
以上两个例子,都强调了申请者的个人陈述没有展现出对目标项目的理解,甚至对项目进行了错误的解读(如认为MSc Digital Sociology提供的是传统的媒体与传播学训练)。这显然是“获得录取”这一目的与“理解项目”这一手段之间的不匹配导致的不良后果。
有时,申请者在个人陈述中对项目的学术路径展现了相当的认知,但又存在一定偏差。在这种情况下,招生官还是有可能决定录取,但往往会提供许多附加信息,苦口婆心地向申请者说明,一旦决定申请者入学,需要面对的“现实”是什么。此前我们曾分析过一个UCL的MA Gender, Society and Representation的”勉强录取“案例(点击阅读):新闻传播本科背景可以申请UCL性别研究硕士吗?MA Gender, Society and Representation
亲爱的A同学,
感谢您向我们的MA提出申请。
这是为了让你知道,虽然我们通常不认为媒体和传播是一个合适的第一学位,但我们建议你被录取。(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建议; 只有校方研究生院才能提供正式的录取通知书。)
我们这样做是因为你在原单位的学位(媒体与传播)强调社会科学/文化研究,以及你在学位过程中充分地抓住了各种机会去探索性和性别问题(sexuality and gender issues)。然而,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你应该明白,我们没有学术专业知识来支持许多希望从事媒体相关主题工作的学生,包括中国的粉丝研究。我们当然在那个领域有学生做相关主题的毕业论文,但是要找到合适的硕士导师是极其困难的 —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习惯性地拒绝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人的申请的原因之一。如果这对你来说不是问题,并且最终研究生院接受了我的推荐而正式录取了你,同时你又想接受录取的话,以下文献也值得你尝试在入学前进一步阅读。
Connell, R.W. (2009) 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Enloe, C. (2013) Seriously! Investigating Crashes and Crises as If Women Mattered,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lover, D. and C. Kaplan (2000) Genders, London: Routledge.
Kolmar, W. and F. Bartkowski (eds) (2003) Feminist Theory: A Reader, Boston: McGraw-Hill.
Lancaster, R.N. and M. di Leonardo (1997) (eds) The Gender/Sexuality Reader: Culture, History, Political Economy, London: Routledge.
在这个案例中,申请者在个人陈述当中谈及的兴趣与系所的专长不符合。招生官对此做了详细解释,同时我们分析的结论是,同一个学科领域(甚至是同名项目)在不同的高校可能采取的是截然不同的学科路径,关注的是毫不相干的现实议题——这样的差异是需要被尊重的。
也不难看出,审核委员会根据你在PS当中写出来的各种兴趣,与其系所的学术社群以及学术资源进行逐一对标工作,然后再看其是否能给你提供相应帮助。
其实,审核委员真的会认真看你的PS,当然并非是用”抠字眼“的方式去看PS,而是会整体考虑你对兴趣的阐述,对个人的求学动机是如何与申请的项目进行连接的(links)。
谈到个人与项目的连接问题,很明显以上案例中的A同学的个人兴趣与UCL的性别硕士连接是非常弱的,但是由于这个学生确实算不错的,在读媒体传播的本科阶段,在一些非性别相关的课程中,都选择了与性别相关的essay question来写media and gender交叉的课程论文,确实是毅力有加且长期忠诚,因此系主任才来信确认学生是否真的要来入读UCL的性别研究硕士。
因此,在PS写作过程中,同学们应该充分尊重学校和系所专长的差异,而不可盲目地拿一份文件套用于不同学校的申请。同时必须要深入了解各个系所及其相关项目的资源与自己的知识目标和职业目标究竟有何关系,这是必须要进行”论证“清楚的工作,而不是轻描淡写和虚晃一招地泛泛谈求学动机。
即使申请的是不同学校的同名项目也可能在理论取径上有很大差异,例如LSE的战略传播跟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战略传播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理论取径,分别代表了传播学研究的两个差异极大的学派,前者是批判学派路径,后者是管理学派路径,详细分析请见文章企业传播的批判性研究:LSE战略传播硕士深析(点击阅读)。
回过头来说,当“personal statement”两个词明确出现在拒信里的时候(如本部分的第一个案例),“英国高校录取不重文书,只看背景”这种逻辑谬误也就不攻自破了。
3.2 工作经验不足
又如,以下这一封来自UCL的MSc Managment(管理学硕士)的拒信,强调的是工作经验方面的问题:
“…you have not been able to demonstrate sufficient relevant postgraduate work experience to be admitted on to the programme.”(你未能证明有足够的相关的毕业后工作经验)
UCL的管理学硕士属于超级热门且录取率一般的项目。(点击阅读:录取数据 | 2022总申请高达3908人:UCL管理学硕士MSc Management)
这就需要申请者在简历和个人陈述中展示自己与所申专业的高度匹配,尤其是需要详细地说明自己参与了哪些工作(或实习),具体职责是什么,以及有什么思考和感悟。但是,工作经验也是需要进行一定的学科理论反思,并且转化成知识动机的,请点击参考摆渡学人的文章:商科文书 | 我的文书有丰富的履历足矣,“学术的思维”多余?
如果申请者并非应届毕业生,而是已经拥有了相当长的工作经验,则需要认真地反思自己的工作性质与岗位,以及自己所做的工作究竟与什么样的硕士项目相吻合。如果这一点没有做好,就可能会收到如上图所示的拒信。
3.3 职业规划不匹配
有些情况下,招生官会强调申请者的职业规划与项目提供的资源和课程目标不符。在这方面,我们举两个十分生动的案例,供同学们来对照自身的职业规划。
案例1:毕业后行业准入资格问题
这是一封KCL的MSc Mental Health Studies(精神健康研究硕士)的拒信,对于想要申请英国心理学、心理咨询方向的申请者,有着重要的启示。
亲爱的___,
我希望你一切都好。
在分享大学对你的申请的决定之前,招生导师要求我传递以下信息:
“请您确认一下申请人是否愿意继续申请,同时澄清一下,这个硕士学位不是一个心理治疗的执业资格,并且如果没有在英国心理学会(BPS)注册的英国心理学会特许会员认证(GBC,通常由心理学的第一学位授予),它不能作为向临床或咨询心理学培训迈进的垫脚石。非常感谢。”
……
如信所说,学校希望申请人明白这个课程并不是读完就等于获得了心理治疗的执业资格。这意味着申请人的职业规划可能出了问题,与项目提供的资源和课程目标不符。
由于英国心理咨询师职业已经高度成熟,以及该专业自身极强的科学性、研究性、应用性,英国部分心理学专业硕士申请,会要求申请人在申请之前,需提前通过 BPS (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即英国心理学会认证,同时需要获得 GBC ( Graduate Basis for Chartership ),即英国心理学会特许会员认证。要通过这个认证,最基础的前提,申请人必须是本科心理学毕业。
▲BPS认证官网
如果是跨专业申请,本科不是心理学背景,但希望转向心理学职业发展,应该选择那些带有BPS认证的Conversion(转换)类硕士课程,以便于将来能够继续进一步学习,获得临床资格。
Conversion项目是专门为没有获得BPS认证学位,但又想获得GBC的同学而设的,成功完成课程可以获得申请GBC资格。职业规划可以是在医疗机构担任临床职务,例如心理学家、行为治疗师、心理健康从业者,也可以攻读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BPS Accredited Courses
回到收到这封邮件的申请者,该申请者是在非心理领域工作多年后转向心理方向申请的,并在文书中表明自己读完这个项目,希望成为心理咨询从业者。但KCL的精神健康研究硕士并不具备BPS认证,因此学生如果没有在本科阶段已获得GBC,那么仅依靠KCL的精神健康研究硕士学位是不足以实现心理咨询从业的职业目标的。这就是学校写信给申请者,希望申请者明白的问题。
因此,申请心理学相关项目的文书,在职业规划部分不能千篇一律。学习心理学相关的课程并不一定成为心理咨询师。对于有BPS认证和没有认证的项目,职业规划是不同的。
退一步来说,这里面也存在一个中英教育体制与行业资格的落差。在中国,做心理咨询未必一定需要读过受中国心理学会认证的学位课程,但在英国却是必须的。同时,中国也没有学位课程是受到BPS认证的,所以哪怕本科在中国大学学习过心理学了,如果希望拿到一个BPS认证的学位,也必须要去攻读这一类学位;而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本科在中国读心理学,到国外就不用读这种conversion的课程了。这也是基于对项目的深刻理解,反过来给到我们择校和择项目的启示。
在KCL这个MSc Mental Health Studies案例上,在文书中就可以把职业规划调整为以下几种可能:
1. 我已经在当前的工作领域站稳脚跟,希望获得这个学位作为专业发展的证据,以获得晋升。
2. 希望在卫生和社会保健环境中担任领导职务,或在国家或地方组织中担任相关政策相关职务。
3. 进入私营部门,进入科学出版、人力资源、职业健康、管理咨询或制药行业等领域。
4. 在学术界继续研究。
禁区:不能说通过这个学位去求职“心理咨询师”!
▲精神病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职业
案例2:职业发展与项目理解不足
一位申请者在收到华威大学的Childhood in Society MA(社会中的童年)拒信后,给学校写了一封“love letter”表明自己在递交申请后,所做的努力,包括提高GPA、参加社区服务,希望学校能再次考虑TA的申请。
华威大学回信如下:
亲爱的____,
……
你的GPA不是问题,因为你完全能够取得相当于英国2:2荣誉学位的学位。你的个人陈述显示,你特别关注儿童和儿童发展(child development),这确实是“社会中的童年”硕士学位所涵盖的主题,但这个项目不完全专注于儿童发展。该项目不会带给你进入心理咨询行业所需要的所有知识和信息。因此,我们不认为该学位可以满足你的需求。
……
这个案例显示申请者对项目的理解不足,职业规划不符合项目的设置。和前面的案例一样,对于心理顾问的职业规划,需要考虑到英国的行业标准,不能够由于一个项目与心理咨询有些许关系,就想当然地在文书中写“我希望成为一个心理咨询顾问”。
根据以上KCL MSc Mental Heath Studies的案例,由于华威大学的Childhood in Society MA实际上也并非是BPS(英国心理学会)认证的学位,因此不能用于作为自己未来成为”psychological consultant“心理咨询的跳板的。
这就启发我们必须要细致研究”课程目标“(programme aims),英国大学设置每一个项目,都期待自己为社会某行某业提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也就会对自己所录取的学生有一个预期的”申请者肖像“(applicant profile)。因此我们需要经过对于项目信息的解读之后,进一步去把自己的整个人设进行一番重构,以呈现自己是一个理想的候选人(ideal candidate),这才是申请成功的黄金策略所在。
退一步来说,在这个案例中,招生官的说法也颇为耐人寻味。我们不难看出,招生官在跟学生做出解释时,采用的是一种“marketing”(市场营销)思维,即视学生为客户,将学生的职业规划看成客户诉求,从而来检视学生申请的项目是否能提供相应资源来满足这种“客户诉求”。
当然,我们不排除这可能是让被拒绝的学生感到舒服的一种话术;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招生官对于学生的毕业去向是高度负责的,并且将其纳入了审核申请的评价体系当中,这是所有申请者都应当充分留意的。
关于项目理解不足的问题,请参考上节3.1的UCL拒信内容。这里面较为有趣的就是,我们注意到UCL的表述是:Upon reviewing your application, it was determined that your personal statement did not demonstrate 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to which you have applied.
那么,我们难道一定要收到拒信之后,才能知道展示自己理解学科、项目及其职业前景是PS的基本要求与规定动作吗?其实是不需要的!
我们其实早在申请准备的阶段,就已经可以通过认真地去阅读官网的信息来判断出来究竟系所需要的一份合格的PS是什么样子的,应该包含哪些基本的元素了。请看以下UCL对于MSc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的PS的要求,如下:
When we assess your application we would like to learn:
why you want to study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at graduate level
why you want to study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at UCL
what particularly attracts you to this programme
how your personal,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meets the demands of a challenging academic environment
where you would like to go professionally with your degree
We are looking for students who have ‘done their homework’. You should show that you have a sound understanding of what anthropology is about, you should know what this programme in particular entails, and you should make the case for why this programme fits your research interests and personal career trajectory.
In short, together with essential academic requirements, the personal statement is your opportunity to illustrate whether your reasons for applying to this programme match with the programme we deliver.
当各位认真阅读以上的PS的要求,解构它的每一个要求之后,然后再回头看拒信的内容,也就不足为奇了。早在申请之初,学校的要求是已经明确了这个PS在你达到最低成绩标准(academic requirements)的情况下,就会成为你是否能够拿到最终录取的唯一决定性条件了(在没有要求提交writing sample情况下)。
因此,留学申请我们往往需要花费时间是在提前研究项目各项要求上,而不应该盲目地在没有准备好之前就投递申请,这样的申请是不精准的。我们要力求自己成为留学申请大军当中的“先知先觉者”,而不做“后知后觉人”,如此才能真正抓住获得录取的“充分条件”,而非一味纠结于“必要条件”,从而在激烈的入学竞争中脱颖而出。
04
差一步成为拒信的“返稿信”
有时学校在审理完个人陈述、推荐信等文字材料后,发现申请者呈现出的个人形象与项目不那么匹配,但申请者又具有相当的闪光点。此种情况下。招生官可能不会直接下拒信,而是要求申请者再补交一份文件,再给一个机会来让申请者证明自己与项目的匹配。
案例3:要求重新阐述申请动机
以下的案例来自利兹大学的MA Culture Creativity and Entrepreneurship(文化创意与创业硕士):
亲爱的____
在您申请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您提供以下补充信息:
1.你喜欢文化创意与创业硕士课程中的哪些模块,为什么?你以前是否学习过其中的任何内容?
2.具体来说,你希望从文化创意与创业硕士课程中获得什么技能和知识?
3.具体来说,你觉得学习这个课程对你的长期抱负有什么好处?
……
学校在阅读该申请者的个人陈述后,发现没有包含到关键信息,对这个课程的理解和未来的职业规划,但没有直接发拒信,而是发了一封“返稿信”,给申请者再一次机会,重新写个人陈述,说明为什么要申请这个项目,有何相关背景,项目能给申请人带来什么,以及申请人的职业规划。
但事实上,这些内容本来就是一份合格的个人陈述应当包含的内容。可见,在招生官看来,这位申请者原来提交的文书几乎没有任何实质内容,有可能是通篇信息只是”相关“(relevant)却没有做到”精准对标“(pertinent),甚至毫无与个人特质相关的信息。
有趣的是,Goldsmiths学院(即金匠学院)的一个几乎同名的项目MA Creative & Cultural Entrepreneurship也对申请者发出类似的返稿信。以下的原文来自申请2019年秋季入学的同学在递交申请后收到的信息:
A one-paragraph elevator pitch for an entrepreneurial business idea that you plan to develop through the course. This is not a business plan, but a brief paragraph that clearly and concisely expresses your core entrepreneurial idea. You can submit your elevator pitch as a document or as audio/video. Please note that there is a file size limit of 20MB on our website but we can accept your audio/video hosted online if you provide a link to this in your application.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此项目要求申请者提供一段说明性文字或一个视频来清楚地阐述自己的“core entrepreneurial idea”。这显然也说明申请者在个人陈述中,并没有写明白这方面的内容。这个项目为何会如此关注申请者的创业想法?笔者在项目官方网站上的“Careers”(毕业去向)一栏内找到了答案:
显然,这个项目主要的培养目标就是希望毕业生能够开展自主创业。有趣的是,在数年后的今天,这个项目已经把上述的“core entrepreneurial idea”从返稿文件调整为了必须提交的文件(即成为了申请系统内必填的一部分)。
这一方面进一步证明了其培养目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从前的许多申请者都忽略了此项目对创业的重视,因而在个人陈述中没有提供招生官希望了解的信息——否则该项目又何必大费周章,宁可增加工作量也坚持要求每个申请者多提交一份文件?
我们无从得知是什么因素使得招生官决定对以上这些申请者网开一面;反过来说,面对一篇完全失败的个人陈述,招生官即使直接发出拒信,也是完全合理的。作为未来申请者的同学们,不能抱有这种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也可能会得到补件的机会。
案例4:重新要求申请人阐述学科见解
UCL的MSc Global Prosperity(全球繁荣)项目招生官,曾要求一位申请者再补交一份文件,谈一谈对“全球繁荣”这一概念的理解及这个概念对其本人意味着什么。
很遗憾的是,在这个案例中,申请者在补交材料后仍然收到了拒信。于是其与学校取得联系,询问被拒的原因,UCL的IGP中心是这样回复的:
Dear XXX,
Thanks for getting in touch and I’m sorry about the disappointment of the news.
The feedfack I can give you is that, even though we thought your application was interesting, we felt it wasn’t as strong as others. There wasn’t anything in the personal statement or in your CV that helped your application stand out from the field straightaway or link it strongly with the IGP or our programme. The internships, for example, we receive more and more applicants with the exact same profile regarding internship experience, so that’s usually not enought to strengthen an application. Your follow-up essay we found reflective but, still, very superficial regarding our work and not strong enough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s.
I’m sorry I can’t be the bearer of better news.
邮件中提到,尽管申请者的申请很有趣,但是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并没有突出申请者的特质,尤其是没有与该高校的课程或项目建立强烈的联系。
此外,申请者的实习经历也没有使申请材料变得更具竞争力。虽然申请者的附加申请文书表现出一定的思考,但在与其他申请者相比时还是过于肤浅。邮件中也表达了对申请者的失望和无法提供更好消息的歉意。
尽管这封邮件是一封拒信,但是其中提供了非常具体的反馈和建议,让申请者了解到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以提高未来申请的机会。有关这个案例的具体情况,可以参看之前我们对UCL全球繁荣这个项目的分析(点击阅读:英国 UCL“水项目”背后的“大学问”–UCL全球繁荣硕士录取MSc Global Prosperity +2!)。
其实与此类似的案例,笔者在2021fall入学的学生中也碰到过。学生是985新闻传播背景,拿到了UCL MA Material and Visual Culture的录取,但是这个过程中有一个申请的情况是没有展示在她的捷报推文当中的(点击阅读:又双叒获英国G5 OFFER一枚!J学员喜获伦敦大学学院物质与视觉文化硕士录取!)。
她同时申请了威斯敏斯特大学的MA Arts and Visual Culture,由于PS写得不错,递交完整申请之后,admisssions发来信件,出了一道命题作文:
学生服务内容本不包含writin sample的指导,我们对学生所完成的修改意见之后,建议学生继续修改,申请延期(ask for an extension)递交这个补件。
学生认为不需要为了威斯敏斯特大学而继续花费精力写好这个essay,因此就没有听取笔者意见修改,按照她的版本递交了。结果就是最终在递交完这个essay第三天,威斯敏斯特发来了拒信,理由是:从你的写作来看,你不在我们的课程水平上。笔者当时对她写完的essay提出了如下的评价,以及威斯敏斯特大学拒信(邮件截图):
你这篇论文可能不太合适用来作为writing sample,全文一篇《大众文艺》杂志文章的引用,对John Berger本人的文章没有引用,这样会容易被判定为plagarism, 或者academic misconduct。另外,你解题错误。威斯敏斯特让你对John Berger的文章进行批判性分析,提炼出文章的main argument(至少要300字说明John Berger究竟对话谁,反对什么提倡什么),而且你还要进行analytical discussion(300字,你同意与否,为什么?他的理论可以解释什么,但是又解释不了什么,同意John Berg的人的立场如何,反对Berg的人又是如何谈的,他们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你这里只有描述性说明,缺乏分析。
最后再选择一个case,进行分析,某个case的分析不宜超过300字,并且要紧扣你在批判或者同意John Berge的观点上来进行,理论(theory)和经验(empirical)不能两张皮。最后引用错误,你用的是APA格式,后面不需要出现doi,前面也不需要出现数字1,并且引用一定要在文中出现,in-text citation的格式为(Wu Bohong, 2020),如果有具体页码应该为(举例):(Wu Bohong, 2020,p3)
————笔者对学生writing sample的修改建议
▲威斯敏斯特MA Arts and Visual Culture 最终拒信
从这个案例,我们也可以看出,重视或者不重视文书/写作能力这件事,不在于学校的排名问题(威敏比UCL排名低很多),重点是在于学科以及项目设置的课程目标本身。
正如Admissions来信,由于威斯敏斯特这个项目是有大量阅读和seminar的,因此批判阅读和写作能力是essential 的。
要求申请人补交essay的情况也出现在KCL的MSc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公共政策与管理硕士)项目的申请中。该项目的招生官曾要求一位申请者根据三篇给定的论文并结合自身经历来回答问题。这三篇论文以attachment(附件)的形式出现在了申请系统中,如下图所示:
而要求申请人完成的任务是:需要就一个具体的问题完成一篇不超过2000字的essay,并且需要以规范的格式引用上述三篇论文,同时结合自身经历与思考进行论述。如下文所示:
Governments provide services and support for citizens in pursuit of “the public interest”. However analysts and critics argue that there are often big differences between what governments promise and intend, and the public services that citizens actually receive and experience. What major issues do analysts identify and are these, in your view, either serious or difficult to address?
In answering this question you must draw on and reference the readings which we have provided. (Formal academic referencing is expected.) However you should also draw on your own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Limit: 2000 words
因此,对于人文社科项目的申请来说,无论学校排名高低,也无论具体是什么专业,每个项目都有可能出于自身的学科目的,而对申请人的critical analysis and writing(批判性分析与写作)能力提出要求。如果申请文件不包含writing sample,那么PS/SOP就成为了唯一的一份可以证明申请人critical writing能力的文件了;如果一位申请人的PS/SOP未能充分展现这一点,那么招生官可能还会要求申请人提交额外的essay,从而更直观地了解申请人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在这一点上,即使是我们一般认为排名不高的学校,也是没有任何马虎或含糊的。
案例5:要求回答指定问题
这个案例来自爱丁堡大学的MSc Intermediality: Literature, Film and the Arts in Dialogue(媒介间性:文学,电影和对话中的艺术硕士)。
Edinburgh Intermediality: Literature, Film and the Arts in Dialogue MSc
Dear ___,
……
We would like to get a little more information from you about your experience, goals, and interests. This will allow our academic selector to decide how suitable you are for the programme. We have attached a form for you to fill in with your answers to a few questions. Please read the questions carefully when completing the form, and please note that there are word limits for each section.
We have created a new space on your application in the Applicant Hub for you to upload the completed form. Please log in at www.myed.ed.ac.uk to attach the completed form to your application when you have finished. You must upload the completed form to your application. Please do not email it to us unless you have a specific problem with uploading the document.
……
文中提到的“form”的具体内容是:
To help us with this, your personal statement should include information in the sections below. An average personal statement should be around 500 words in total.
1. Information about your qualifications and experience in the study of intermediality (i.e. the inter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art forms) (if any) and what you can bring to the programme:
2. An explanation of what you already know about intermediality and what your expectations are in taking up a postgraduate programme in this area of study:
3. An explanation about why you are interested in studying at Edinburgh:
收到这类的补充材料邮件,说明学生的硬件条件已经符合“entry requirement”,但在个人陈述中没有表达出对学科足够的理解,因此招生委员会决定给申请者一个机会,表明他们对该项目所研究的对象的理解。
这样的表述实际上也是在说明申请者原来提交的个人陈述并不合格,道理与上面的案例三其实是类似的,此处我们就不再赘述。
实际上,我们只要稍加细心就会发现,以上案例实际上也有爱丁堡大学本身的政策资讯上的失误。笔者发现,在爱丁堡大学MA Translation 的项目介绍页面上,“how to apply”栏目当中就有一个链接;点击进去,就会看到一个链接是附上了一份Pro Forma-Personal Statement,里面就是PS标准问题列表。
申请者需要回答这封表格内的特定问题,来作为persoanl statement的additional documents(附加文档),而以上提到的MA Intermediality的项目页面却没有这份表格,但两者的格式又高度相似。笔者猜测,这是系所在审核政策上,除了学校网申系统统一的两个问题(reasons for applying以及relevant skills)之外,有权要求申请者提供额外的相关文件作为Personal Statement的补充性文件。
从以上图片的表格可以看出,阐述学科见解和项目对申请人的意义,是学校据此来确定你是否一个“对”的人(right for you)。爱丁堡的PS要求,UCL的拒信说明,都足以说明理解项目是留学申请多么重要的一环。
坦白说,虽然有一些学校确实是会对不错的申请者进一步提出这种要求,不忍放弃任何一个有潜力的理想候选人!但某一些学校基本上就不给任何机会了,甚至可以说是大部分学校都不给这个机会,例如以上提到的UCL的人类学系,LSE整个学校所有专业,牛津和剑桥的人文社科专业,笔者从业多年以来,均为见过以上给申请者返稿机会的情况。一旦收到拒信,就是final decision,大部分都不接受argue(例如LSE的硕士申请,基本上不接受argue,love letter作用甚微)。
当然,牛剑和UCL很多专业也是有argue成功的案例,但收到一个官方拒信之后再去argue,从而获得录取的情况,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当中。因此,我们还不如就提前做好准备,了解每一个项目究竟是学什么东西的,再反观自己的学术和职业(实习)经历,然后准备一份可以四面受敌的个人陈述。
只有当我们探寻到了留学申请过程中真正对因果关系起决定性作用的“充分条件”(至少在步步逼近它),我们的申请才是有逻辑、有动机、站得住脚的,我们的内心才会是相对笃定的。如果只关注“BG”这类的“必要条件”,那么申请过程就变成了一次赌博,我们只能在混沌中“碰碰运气”,等待着招生官大发慈悲发来录取。这岂是拥有理性和自由意志的我们应该做的事?
05
差一步成为录取的拒信:
“您很优秀但不是最优秀的”
以上我们反复说明,申请人需要明确自己的申请目标和定位,充分了解自己所申请的专业和学校的特点和优势,并在申请材料中凸显出自己的优势和适合之处。
当然,即使申请人做到了这些,也无法保证100%的录取成功率(因此还不能算100%的充分条件),因为录取决策是由多个因素综合考虑而得出的,而这些因素可能超出了申请人的掌控范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可抗力”)。
在有些情况下,申请人可能通过了以上所有的考核,进入了“临门一脚”的最终候选名单内。但由于每个项目所发放的录取数量终究有限,因此最终仍有一些接近或达到录取标准的申请者遗憾地收到了拒信。
比如,UCL的其中一种模板拒就是这样情况,由于项目竞争太激烈,或录取的名额非常有限,即使申请人展示出了自己对学科和项目的理解,经历也非常匹配,但仍然无缘录取。
例如这一份MSc Financial Technology(金融科技硕士)的申请:
“UCL赞扬你为这个项目提交了一份经过深思熟虑的申请。你出色的学习成绩,以及你对该课程的理解和在该学科领域发展自己的动机都清楚地表达了出来。遗憾的是,由于竞争激烈,UCL只能为那些它认为表现最好的申请人提供入学机会,因此这次无法录取你。”
虽然这封邮件是一封拒信,但它也是一种积极的反馈,表明申请者在申请过程中做得很好,但是由于竞争激烈,没有获得录取的机会。
要理解这种“欲抑先扬”的拒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许多艺术奖项(如奥斯卡奖、金曲奖等)都会设置的“提名”(nomination)机制。尽管每个奖项一般来说只能颁发给一人(或一部作品),但主办方总是不会直接公布最终得主,而是提前针对每个奖项给出一个“提名名单”。有趣的是,出现在提名名单上(即使最终没有得奖)本身也被认为是一种荣誉,是对当事人业界“身份”(status)的一种提升。
UCL所发出的这种包含“溢美之词”的拒信,其实与奖项提名的性质是类似的。收到这种拒信的申请者,往往文书材料已经足够出色,只是因为整体竞争过于激烈等不可控因素才遭到拒绝;而TA们通常在申请竞争难度稍低的其他学校时,就会很快获得录取。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其实从拒信中更多地能解读出正面积极的信息,而非学校对申请者的否定——相信同学们对此种逻辑不难理解。
退一万步来说,如果是这种情况,依然还遭到拒绝,那就真是可以感叹一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无愧于心了!!
06 目的与手段:
英国大学申请的录取逻辑
在笔者过往那么多年的工作经验中,常常有很多学生(尤其是海本生和中外合办的学生)忧心忡忡地前来咨询,成绩没有拿到一等荣誉或者比预期低了几分,就莫名地焦虑起来,似乎觉得分数已经决定了其不能圆梦名校。在这种焦虑中,笔者感受到近年来的申请者面临着极大的同侪压力(peer pressure),在与各自同学朋友的比较当中衍生出了对个人命运前途的焦虑与不安:似乎比同学成绩少了一两分,就有一种低人一等的自卑。我们想这是不必要的焦虑,一两分的差距是无法区隔不同学生的学术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的,这也不是英国教授评价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核心标准。倘若我们这样思考,无疑是与英国教授所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考、知识动机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清晰记得,当年这位SY同学前来咨询的时候(点击阅读系列文章:1)录取!牛津视觉物质与博物馆人类学硕士;2)电影背景如何跨申人类学硕士:牛津大学视觉物质与博物馆人类学硕士),由于她成绩是70分,属于英本体制的擦边一等荣誉,她并无自信申请第二年(第一年拿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Communication Science,gap一年找摆渡学人申请第二年)。笔者判断她已经达到了牛剑的低标,遂鼓励她大胆申请。重点是她的论文是学校的best paper(优秀本科论文),她有着极强的学术潜力,成绩达到必要的层次即可,而不存在说75分的申请就一定比70分的申请者更有可能上牛剑。
甚至,这位CSY同学(英本)只有65分的时候(点击阅读:录取捷报 | 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摆渡学人已经鼓励她申请剑桥大学人类学,最后拿到剑桥conditional offer(有条件录取),上面赫然写着condition是67,在毕业的时候达到这个分数即可入学了。
所以,如果要进一步修正文首所言的逻辑公式,能够深刻体现英联邦申请底层逻辑应该是:
¬BG ⇒ ¬Entry Regisration
也就是说,申请拿offer的阶段,BG有时候在某些学校看来,都未必是一个必要条件(necessary condition),没有达到低标(minimum requirements)的CSY同学也可以拿到offer,但是毕业的时候如果没有达到67的condition,那就是无法入学,因此就表示成以上的逻辑公式。
当然,以上这个逻辑确实适用很多学校的很多专业:递交申请之时BG(分数)可以不达标,毕业时候的final transcript达标就可以了。而近年来,随着申请门槛的提高,也开始有不少学校明确地说明递交申请的时候的成绩单必须达到具体的分数是多少,而不给学生在毕业时候才达标的机会了。例如,KCL的国际关系硕士和商学院很多专业从2023fall开始,已经出现了这类表述:If you are still studying, you should be achieving an average of at least 67% or above in the UK marking scheme。随着时间的推移,BG作为英国留学申请的必要条件,Bar也越来越高,让我们都不禁开始感叹人生不易。
但是,各位不要忘记了,哪怕这些专业明确了申请时候成绩需要达到具体的分数,系所的programme依然会补充一句:哪怕达到这个分数,也不保证被录取。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BG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吗?
沙恩帕里什(Shane Parrish)在《思考的框架》(The Great Mental Models)中指出:
“我们常常误把必要性当作充分性,以为拥有了一些必要条件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或者得到期望的结果………………数学上称之为‘集合’。成功所需要的必要条件集合是充分条件集合的子集,而且充分条件集合本身要比必要条件集合大得多。如果不会区分二者,我们很容易被错误的故事误导”。
其实,英国留学的申请逻辑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关系,从现有证据可以看出大众的认知存在着这二者混淆,甚至已经产生了误导。因为BG这个条件,无论是申请阶段或者是最终入学当中,都显得如此的必要(necessary)。我们的大脑就开始欺骗我们,让我们误以为有BG就已经“充分”(sufficient),从而建构了一种虚假的因果关系。
一个错误的因果关系的社会建构,给我们可能带来了傲慢,也可能给我们带来了不必要的焦虑。笔者也正是由这个现实观察出发,引发写作本文的内在动机。本文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破除所谓“英国留学申请无需重视文书,北美留学申请才需要重视文书”这一刻板成见。通过进入招生官视角,从招生官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我们在逻辑上论证了为何上述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而拒信之所以值得研究,正是因为它可以作为帮助我们进行这种换位思考的一种证据材料。同学们在今后接收到招生官发来的任何信息,都应当将其看做关键的证据,从而反推招生官的思维与决策模式。
“拒信”发放的原因作为留学申请失败因果关系最硬的证据之一(与之相对,录取信一般不会给出录取原因),让我们可以以局内人的视角(insiders perspective)解构课程的目的,教授们创办项目的知识目的,培养人才的目的。同时也是一个最好的框架,让我们申请者反过来重新审视我们个人求学的目的。
当然,本文的目的绝不是做一些自娱自乐的逻辑学训练。笔者尝试着通过分析拒信来总结留学申请中的逻辑性原理与因果关系,当然是为了指导留学申请实践,也就是说,BG既然只是必要条件,那么有了BG之后,So what呢?
所以,分析拒信,更加重要的目的,当然是希望这些逻辑结论,可以使选校、选项目、生产文书、递交申请等诸多环节都更有逻辑、更合理,最终提高申请成功的概率。那么申请实践中具体应该如何做?笔者得出了以下几条结论:
首先,鉴于许多拒信确实是以硬指标“BG”为直接的拒绝原因,因此不可否认所谓的“分数/出身决定论”确实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但我们需要警惕,不应把“BG”由必要条件过度放大为充分条件,认为有了过硬的标化成绩便万事大吉了。
另外,还需特别注意的是,“BG”所具有的相对重要性仅限于英国高校(乃至于英联邦)的申请,而往往并不适用于美国的情况——其原因是美国高校往往强调,“没有任何因素具有唯一决定性”(No single factor is decisive)。这也是为何我们常常能见到一些“BG”不突出的同学逆袭美国名校的“申请奇迹”。反过来说,英国高校的申请过程中“奇迹”相对罕见,也侧面说明了“BG”在英国语境下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其次,与美国高校一样,英国高校在审核申请时同样重视文书,即使是那些排名不高的学校也不例外。换句话说,重视文书这件事,并非是G5院校的独有,目标院校排名较低,并不能成为对文书敷衍了事的理由。从上述案例4当中威斯敏斯特大学的决策我们就可以看出,英国任何一所高校对待文书的态度都是毫不含糊、甚至是铁面无私的。我们不能因为目标院校排名较低,就在撰写文书时草率应付,写一些不具备分析性的流水账。
再者,从上文爱丁堡大学、KCL、UCL和华威大学等拒信当中信息也可以看出,理解学科理论以及特定项目的课程目标,并将此体现在PS或者writing sample,是在“BG”达标之后(达到minimum requirements)的重要工作。凡事弄清楚目的(ends),再施以恰当的手段(means),才能让事情的计划做出有效性(effectiveness),留学申请也不例外。
这里面的目的,一方面包括个人的目的,追求个人的长期发展,需以入读目标项目为手段,那么这个项目所能提供的训练是否能作为自己完成个人未来目的的一个恰当的手段呢?如以上KCL的Mental Health Studies MSc作为手段,是不可以让我们在英国心理学行业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
另一方面还包括申请项目的目的,追求被项目录取,则需以BG(成绩、学科与学校)、正确理解项目和及其所在学科的次领域为手段。如以上UCL的MSc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和MSc Global Prosperity的拒信,就直言学生对项目的理解不够,无法找到个人目的与项目的关联(links),手段与目的匹配失败。
实话说,申请的本身就是在这两组目的与手段之间找到桥梁,达成一致——这就是留学申请成功的诀窍所在。
反言之,本文所提到的所有拒信案例,其背后都出现了“目的与手段不匹配”的问题,这正是申请面临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笔者也必须强调,在探明留学申请逻辑这一任务上,本文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比如,上文提到的UCL所发出的对申请者进行赞美的拒信,究竟是由于不可抗力导致的拒绝,还是实际上招生官判断出了这些申请者的文书离达到录取标准还有着虽然微细但不可忽略的差距?一篇个人陈述是否充分展现了申请者对项目的充分理解与求学动机,是否存在一条一刀切的红线,或者说是客观的标准呢?招生官对此又是如何看待的?倘若两位申请者BG都达到标准,文书也都写得非常匹配项目的目的,那么招生官/研究生申请审核委员(admissions committee)又是如何在其中优中择优呢?(笔者也尝试过解决优中择优的问题,可能就不再是“标准化的优秀”,而是需要找到“优秀中的独特”,请点击参阅文章:拒绝标准化的人生一文中的剑桥大学人类学录取案例)。
这可以说是留学申请这个“黑箱”内尚未被拆解的部分,有待我们未来发现更多的证据来加以解决。
无论如何,虽然本文无法揭示真相的全貌,但无疑是朝着更有逻辑、更合理的方向前进了一步,从而离彻底拆解留学申请这一黑箱的结果更近了一些。或许对申请录取的因果关系的学术追问,现今依然处于萌芽时期,甚至还有漫漫长路去揭示它,但这也正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有趣之处和意义所在,同时也是留学行业存续的价值所在。
只有当我们带着“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这样的逻辑学思维来思考留学申请,才能够触碰到申请过程中的因果关系,从而真正走上“读懂留学”的正确途径。
– 推荐阅读|申请逻辑文章 –
留学申请伦敦政经LSE,何为“晚申”?
徐轶青:如何申请北美社科类博士项目? | 政见CNPolitics
新闻传播本科背景可以申请UCL性别研究硕士吗?MA Gender, Society and Representation
企业传播的批判性研究:LSE战略传播硕士深析
商科文书 | 我的文书有丰富的履历足矣,“学术的思维”多余?
英国 UCL“水项目”背后的“大学问”–UCL全球繁荣硕士录取MSc Global Prosperity +2!
又双叒获英国G5 OFFER一枚!J学员喜获伦敦大学学院物质与视觉文化硕士录取! 创号|美国教育学博士申请策略 PhD in Education in the US 申请逻辑 | 美国人类学博士招生审核逻辑及申请策略 电影背景如何跨申人类学硕士:牛津大学视觉物质与博物馆人类学硕士 拒绝标准化的人生:留学申请文书的独特性与匹配度是如何建构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