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游仪
据安徽省人民政府消息,近日,《中国(蚌埠)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印发,具体内容如下:
发展定位
1.聚焦“特色产业+跨境电子商务”定位,围绕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生物化工四大产业集群和汽车零部件、纺织、玻璃制品等本土特色优势产业,打造跨境电子商务标杆企业和产业集群,推动外贸和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
2.聚焦“开放平台+跨境电子商务”定位,加强平台融合,叠加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开放平台优势,在业态融合、模式创新、监管服务等方面为全省乃至全国跨境电子商务持续健康发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3.聚焦“区位优势+跨境电子商务”定位,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及甬蚌合作机遇,发挥蚌埠市皖北地区和淮河流域中心城市、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优势,推动跨境电子商务主体、人才和资金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全面提升蚌埠跨境电商综试区竞争力和影响力。
主要目标
2023年到2025年,蚌埠市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每年实现倍增,力争2025年超过40亿元;到2027年,全市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80亿元,其中纳入海关跨境电子商务监管代码项下统计进出口额达到35亿元,集聚跨境电子商务企业300家以上,其中年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1000万元以上企业超过50家,市级以上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超过4个。
建设两大平台
1.线上综合服务平台。依托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B型)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升级蚌埠跨境电商综试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商务、市场监管、海关、税务、外汇管理、邮政等有关单位数据互联互通,推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之间信息共享,在通关、退(免)税、结汇、金融、物流等环节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一点接入、一次申报、一站式在线服务。
2.线下产业园区平台。打造“一区双核多园”空间布局。“一区”指蚌埠跨境电商综试区,包括蚌埠市全域,涵盖区内注册的各类市场主体。“双核”指依托蚌埠中恒商贸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融合示范区,依托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跨境电子商务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多园”指依托省级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安徽蚌山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构建辐射全市的跨境电子商务孵化服务中心;以各县(区)及各类园区等为载体,建设符合当地产业特色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重点加快淮上经济开发区(专业化工)、淮上区(医药)、龙子湖区(新型材料)等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及怀远县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汽车零部件)建设,打造产业贸易高度融合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协同发挥固镇县精细化工、五河县纺织服装和自行车、禹会区新型显示和新能源、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型显示和汽车零部件、蚌埠经济开发区智能传感器等产业优势,批量化推动传统外贸企业向跨境电子商务转型升级。
建立六大体系
3.信息共享体系。依托蚌埠跨境电商综试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统一信息标准规范、信息管理服务,打通金融、海关、税务、外汇管理、物流等相关单位信息交流渠道,提供信息技术支撑,促进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三流合一”。
4.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电子商务平台、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在融资、支付、结算、保险等环节开展合作,鼓励相关机构针对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仓等业态模式开发个性化、场景化、多元化的融资产品、出口信用保险及资信评估等业务。
5.智能物流体系。引进一批大型物流企业,培育一批本地物流企业,依托蚌埠跨境电商综试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搭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构建物流智能信息系统、仓储网络系统、运营服务系统,为跨境电子商务相关市场主体提供物流状态查询、物流资源配置等可验可测可控的全程服务。
6.信用服务体系。依托蚌埠跨境电商综试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整合跨境电子商务基础数据,鼓励行业主管部门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信用档案,实现分类监管、部门共享、有序公开,逐步解决假冒伪劣商品和商家诚信缺失等问题。
7.统计监测体系。完善跨境电子商务统计方法,对纳入海关跨境电子商务监管代码项下统计的进出口额、一般贸易方式通关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企业测算数、跨境邮快件数进行全口径统计监测。
8.风险防控体系。明确海关、税务、外汇管理等有关单位监管职责,建立多部门、跨区域风险管理和防控体系,探索建立风险信息采集、评估分析、预警处置机制,有效防控非真实贸易洗钱的经济风险,在产品安全、贸易摩擦、主体信用、数据存储、支付交易等关键流程和节点开展风险识别、评估、预防和处置,确保安全规范、风险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