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 9 月 12th, 2025

西比奇承认,当他几年前再度来到中国时,自己重又找到了新的欲望和精力。而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他的人生“已经有一些停滞了。”

他如今68岁了,但仍然充满对于生活的好奇,还在追逐自己的梦想。他的终极梦想,是设计一些“不只有富人住得起,而是每个人都能居住的地方。”

西比奇有时觉得自己太懒了,但当阅读达芬奇的传记时,他开心地笑了。“达芬奇原来也经常鄙视自己,唾弃自己懒惰,并为之进行持久的自我斗争。”他放心了,“啊,原来不止我觉得自己懒,这些永远的大师也是一样的啊!”

以下为新闻晨报·周到与他的对话:

新闻晨报·周到:世界上有那么多了不起的城市,你为什么会特别对上海感兴趣呢?

西比奇:答案非常简单。我去过世界上很多地方,也认识很多人。我知道世界上其他地方正在发生什么,而我对于中国还有很多好奇之处。而且中国相比其他很多国家是一个不那么傲慢的、单纯的地方。当然,中国人做生意的时候都是非常厉害的,但此外,你们在很多地方都很善良,单纯。

新闻晨报·周到:你来到上海长居,经历过最初的不适应吗?

西比奇:我原先是以看惯了自己文化的眼光,来看待这里的文化。而现在,我则是以你们文化的眼光,来看这里的文化。我们那儿的文化是非常个人主义的文化,很多人不理解这里的很多事,这是因为他们无法走出个人主义的局限。”

而让我越来越感到了不起的是,文化的确可以消融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之间的差异。

就像前不久浦东美术馆刚结束的“绝美之境: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筹备过程中发生的一件事。有一天,我和这里的负责人以及那不勒斯那边的负责人开线上会议。那次经历让我很受触动,因为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感到了一种相互的尊重,只有文化可以把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西比奇担任展览的展陈设计师

新闻晨报·周到:这个展览的名字非常美,“world of beauty(绝美之境)”。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你是怎么理解美的?

西比奇:让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前一阵我在景德镇,看到路边有位女士正在缝纫机上劳作,我就拍了张她的照片。她抬起头,看到了我,也知道我在拍她,她冲我露出了一个非常美的微笑。我现在和你说这些,手上还会起鸡皮疙瘩。我觉得这是自己生平所见最美的场景之一。当然,从哲学的角度说,美也可以来自痛苦,这是悲剧意义上的美。

新闻晨报·周到:有一个问题人们争论了数百数千年,就是艺术到底有没有用?作为一名艺术家,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西比奇:我不觉得自己是真正的艺术家,但我对此的确有自己的看法。我现在在同济正在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让那些完全不懂艺术的学生尽量懂一点儿艺术。我不是要求他们去钻研,但他们需要知道另一个维度的东西。我大约是从1986年开始接触艺术的,那是因为一个女朋友,她喜欢收藏艺术品。我从那时起逐渐意识到,艺术有多重要。

这种重要性是另一个维度的。比如哲学里面多少有些东西会教你过一种更好的生活,给你一些指点。但艺术无关有没有用,就像一名诗人写的诗有没有用?

我们都知道,生活中需要好奇心,而艺术正是好奇心的一种表现方式。如果你看到小孩子在画画,他们就是在通过这种形式表达自我,那就是艺术。ChatGPT的出现,只能让你更明白艺术的可贵。它们的差别就在于艺术是属于你自己的,而后者是你从科技借来的。

新闻晨报·周到:如果博物馆着火了,你会先救画还是救猫?

西比奇:我当然试图两者一起救……但老天还是保佑我那个时候不要正好出现在那里。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另一个美丽的句子,人们说“当一个老人死去的时候,就像一座图书馆着了火。”因为,老人们的身体里往往装了很多知识。

新闻晨报·周到:那么,有一天你自己死去的时候,这句话正好也可以被用来形容你了。

西比奇: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座足够有趣的图书馆……但说到这个,我想起了我父亲。在他晚年的时候,我们曾经逼着他写自传。所以当他去世的时候,这本书基本上已经写完了。如果我们当时不逼他,那么他人生中的很多部分会随着他的去世而缺失。

他的人生是很有意思的:

他参加过二战,在北非战场上的阿拉曼战役中战败,成了战俘。我父亲不是法西斯,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战士,一名上尉。他当时并没有选择,如果他在意大利,或者还可以像卡尔维诺(注:意大利著名作家)一样参加游击队……不过他在战后成为了一名工程师,度过了十分精彩的一生。

我在做“反思幸福”这个项目的时候,曾和那些直接经历过灾难的人交谈。我发现,当一个人经历过苦难,他们就会用另外一种眼光看待问题。

新闻晨报·周到:设计工作需要丰富创意,在你逐渐变老的过程中,你有感觉到自己的创意在变少吗?

西比奇:在中国有个很显著的现象是竞争,我不喜欢竞争,不喜欢比较。在这方面,你们和美国很像,而和欧洲不像。但我想,在你们漫长的历史上并不一直是这样的。我看过《老子》,“无为而治”,是不是?回到你说的年纪老了上面,我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而且我对自己的状态很满意。你知道,有些工作是需要年轻的时候做的,但我们的工作对年龄没有要求,有些设计师、建筑师最好的作品是自己50、60岁的时候才创作出来的。

西比奇叫它“小猪猪”,这是他最喜欢的作品

新闻晨报·周到:也有很多是年轻的时候创造出来但过了很久以后才被认可的。

西比奇:我有个朋友,他叫路易吉·塞拉菲尼。他在30岁的时候写了《塞拉菲尼法典》,这是一本描写虚构世界的百科全书。但这本书直到40年后才出名,还被拍成了电影。后来,这书在中国也变得很有名。我跟他开玩笑,我说:“你太幸运了,因为你写的时候还很年轻。你要是现在再写,就等不了40年啦!

新闻晨报·周到:上海正在进入一个老龄化社会,从城市规划和更新的角度来看,应该关注哪些点?

西比奇:问题是双重的,当你考虑老年人的时候,也不能不考虑到年轻人。而照我看,解决年轻人的问题比解决老年人的问题更棘手。那天我在同济有个讲座,几名坐在前排的学生问我:“你觉得我们以后怎样才能挣到钱?”

这是现在世界上所有大城市里年轻人共同的问题,我在意大利也见了不少。他们毕业以后要找工作,要面对生活在一座大城市里产生的所有问题。近年来大家总是说:“现实变化如此迅速,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明天会怎么样。”

我看到这些学生,就想到我的儿子。他今年23岁,在伦敦读书。我从他身上得到的直接经验就是,学校应该教学生去真正热爱某样东西。

学生不仅仅要学习自己正在学的东西,还要真正爱上你在学的东西。你真的热爱了,就会觉得找到一份工作没那么难。这也是作为老师的职责,他们不应该逼学生样样都会、都做到最好,而要让他们爱上自己所做的。我们需要的是教会自己热爱的老师,而不是只看重成绩的老师。

新闻晨报·周到:在你这个年纪,仍旧需要学习吗?

西比奇:让我纠正一下,我不是“需要”学习,我是“喜欢”学习

新闻晨报·周到:但能教你的人现在可能都不在世上了。

西比奇:(拿起一本书)嘿,你要这个是做什么用的?也许那个写书的人生活在公元前,但他写的东西仍然在教育我。就拿老子说吧,如果多点人了解他的思想,这个世界会成为一个更好的地方

我来中国以后开始重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作品内容太丰富了,也给了我的创作很多灵感。索特萨斯就曾经对我们说:“不用读所有书籍,只要了解它们说的是什么就行。”这就像我说你不用对每件作品都了如指掌,但你要知道艺术是怎么回事。

我读陀斯妥耶夫斯基并不是像学者一样去研究,但我想了解他的思想体系,他为什么要这么想、这么写,等等。这些伟大的名字,它们就是你人生的解药。如果有一天我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就去读卡尔维诺,遇到那方面的问题就去读陀思妥耶夫斯基。

几年前,我在美国,经历了一次人生危机。当时,我的工作和我的人生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我儿子向我介绍了尼采,我去读了,那成为我人生的转折点。

我们今天的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受科技驱动的,但你还是应该多读读哲学,它让你知道自己是谁。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谁,科技则没有任何意义。

68岁的意大利设计大师,在上海老旧小区做了一项革新实验

http://static.zhoudaosh.com/451A61370FD2604E886E06B125F525E577D157830A4115D29866364FC3DD3BEA?preview=165962670

意大利设计大师西比奇谈辉煌一时的“孟菲斯小组”:最宝贵的遗产是态度

http://static.zhoudaosh.com/1AFC8FF2AAD47706AA75DEB3D946FE3FF601217A9EF18ACCCB886B8CEA895B5D?preview=165962720

Avatar photo

作者 UU 13723417500

友情提示:现在网络诈骗很多,做跨境电商小心被骗。此号发布内容皆为转载自其它媒体或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无意冒犯,如有侵权请联系13723417500删除!

声明本文由该作者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发表回复

服务平台
跨境人脉通
选品平台
U选Market
展会&沙龙
群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