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谷底的旅游业在2023年迎来转机。继元旦春节的出游小高峰后,五一假期热门旅游城市和景区已经人流如潮,业内人士预估今年的旅游业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可期。
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雒佑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策环境为旅游业一季度打开了增量空间,而今年“五一”假期多项数据可喜,产业链上市公司业绩景气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旅游业复苏业绩可期
同花顺数据显示,在A股19家旅游业上市公司中,2022年仅有天目湖、宋城演艺、丽江股份3家公司实现盈利,其他16家公司全部陷入亏损。
对此,有业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客流量对旅游公司业绩影响最为显著,由于平时旅游景点的维护等成本是固定的,一旦客流量大幅下降就会影响当期业绩。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2013年以来,各景区的游客数量开始出现缓慢增长。“随着外部市场环境好转及政策优化,公司积极拓展市场,游客接待数量显著提升。”丽江股份方面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黄山旅游董秘丁维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元旦后春节前,公司产品曝光率超500万人次,单品销售额达455万元,山上酒店入住率较2019年同期提升21%。
随着客流量的回升,旅游业上市公司业绩也开始出现回暖迹象。多位旅游业上市公司高管向《证券日报》记者坦言:“公司旅游业务触底反弹,基本面回暖正在路上。”
同花顺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19家旅游业公司中有10家公司实现盈利,其中9家公司一季度实现同比扭亏为盈。其中,峨眉山A今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486.05%。
值得一提的是,“五一”小长假再次掀起出游热潮。据黄山旅游方面透露,“五一”假期,黄山风景区共接待游客11.78万人,同比2022年增长399.62%。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安光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消费需求回暖,增强了旅游市场的信心和稳定性,目前多项积极信号表明,旅游市场已经回到正常轨道上,旅游产业链上市公司今年中报及年报业绩可期。”
企业抢抓旅游业复苏机遇
为创造更多业绩增量,旅游业上市公司掀起引流浪潮。西安旅游董秘刘文忠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公司开发了休闲、度假、体验性旅游产品,培育“文化+旅游”“非遗+旅游”“艺术+旅游”等文旅产品,拉动旅游增量需求。
“面向传统的老年人市场,黄山旅游推出‘黄山+太平湖’、‘黄山+花山世界’的联票优惠套餐,拉动新增八千余人,同时带动黄山脚下消费。”丁维如是说。
旅游业上市公司还同时结合地方文化底蕴,打造专属品牌特色。“公司进行泸沽湖英迪格酒店建设,可以营造摩梭小镇品牌形象,有利于公司打造高端旅游线路。”丽江股份方面向记者表示。
可以说,旅游业正逐步走出低谷并开始复苏。但业内预计行业将进入白热化竞争格局。
丁维向记者表示:“国民旅游消费需求将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由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转变,呈现大众化、多元化、个性化和场景化的特点。”
“伴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产品的不断完善和游客需求的不断升级,旅游行业整合和资源布局引导行业竞争格局不断发生变化,激烈的行业竞争已常态化,未来旅游行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一景点和景点之间的竞争,而是旅游目的地与目的地之间的竞争,而且竞争趋势也将愈加激烈。”丁维如是说。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新业态也在不断涌现,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凸显。(以上来源 | 证券日报 记者 |记者 矫月 徐一鸣 免责声明 | 仅用于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及设计图片,所有转载的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知识归该权利人所有,新社汇·全媒体矩阵不对相关图片内容享有任何权利。 )
————————————–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县域经济发展合作服务中台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袁帅表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与其它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新业态也在不断涌现,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凸显。通过旅游饱览祖国秀美山河、感受灿烂文化魅力,有力地提升了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等蓬勃发展,旅游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发挥了更大作用,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领域,更加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振兴支撑点!
当前旅游业发展,我认为要具备充分深刻的认知,打破传统的经营观念,首先,我国已全面进入“碎片化旅游时代”,90后新消费主体的登场,正自下而上地加速着供应链的迭代,消费移动化、需求个性化、目的地IP化、产品细分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其次,要推进区域旅游合作体系建设,加速旅游业态标准化推进,完善执法监督体系、旅游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旅游业“软实力”,将传统旅游与数字技术、电子商务、直播、融媒体等有机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切实提高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服务的质和效。最后,文旅融合是旅游目的地实现全域旅游的重要途径。文化是旅游最好的资源,旅游是文化最大的市场。要以旅彰文,让旅游助力文化传承,构建新发展格局,通过文化和旅游的结合,实现进一步拉动内需、践行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繁荣市场、扩大就业、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文化+旅游”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打造智慧全域旅游升级态势,提高旅游业务的综合管理和运营能力,创建优质的旅游生态环境,提升旅游的服务品质。
随着5G、VR、AI等数字技术日臻成熟,以及近些年新冠疫情对旅游业的冲击,数字化旅游更多的场景正在加速落地:智慧景区、云旅游、元宇宙……当传统旅游产业与科技相遇,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应运而生。科技赋能,让旅游产业的发展拥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技术桥梁的搭建,也让旅游有了更加具体的场景,我认为在后疫情时代消费市场将迎来一场更深刻的变革,以线上升级消费和创新体验为代表的需求,将加速旅游产业融合驶向在云端升级的快车道。
产业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新选择,并逐渐成为产业提高生产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跨界融合,充分发挥旅游业其自身极强包容性和产业带动性的特点,让“旅游+”成为多产业发展“增效器”,成为带动产业振兴的串联,通过旅游业第三产业,与一产融合,带动拉动二产,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如此能够进一步提振旅游产业的经济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