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再拿起那本《一千零一夜》,已经是年过四十的中年人了,再翻看那些文字,发现自己的关注点,不知不觉已经改变。
魔鬼啦,魔法啦,公主、宝石,神兽变化,惊险航海之类的,好似已经不太感兴趣,倒是书中一些小细节,往往更能引起注意。
比如,里面经常提到贵宾到皇宫里做客,他们经常贪婪的吃着“糖饭”。好似在那时,天下最美味的饭食,就是这种“糖饭”。饭是怎么做的,书里没有详细介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里面肯定多糖份。
拿我现在的眼光来看,很是担心:那些贵客会不会吃出糖尿病?宫廷里的那些国王太子,公主王后之类的,会不会都因糖摄入太多,导致身体肥胖,出现“三高”问题?

很明显这就是中年人的担心了,我们都是“以己推人”,替故事里的人们担心。反过来,也很容易明白一个问题:在讲故事的人看来,或者说故事里的那个年代,糖类应当是个稀缺的物件,所谓“物以稀为贵”。不然的话,不会在宫廷宴会上成为重头戏。
其实,在当时宫廷里是不是真的用“糖饭”招待贵客,不太好说,这也差不多就是讲故事人一厢情愿的想像罢了。在我们中国有个曲艺小段唱的是:听说皇帝要出宫,忙坏了东宫与西宫。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卷大葱。
这应当是山东一带的小曲儿吧,那里民间老百姓爱吃烙饼卷大葱,他们认为这是天下至尚的美食,于是想像至高无上的皇帝老爷子也应当爱吃这口,于是就麻烦东西两宫一通折腾。
越是没什么,越是想什么,民间故事也往往是这样。在我们中国广为流传一类故事,就是天女下凡,嫁给一个穷小子。比如牛郎织女,比如董永七仙女。故事情节区别离奇,让人缱绻感喟。有时候对于新娘子的标准再降低一些,不是天上的仙女了,山里修炼的白蛇,水里鱼精蚌怪可以。她们变化成人形也很漂亮,感情忠贞,善于持家,而且还会各种仙术,惩恶扬善,抱打不平。

这是多么美好动人的故事啊。可研究民间故事的人却说。这里面恰好反应了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在我们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里,穷小子都是很难娶上媳妇的。富贵人家三妻四妾,而种地打渔的穷小子,只能耍一辈子光棍。漫漫长夜,冷屋子凉炕,身边可能还有一头老牛,两尾咸鱼,于是就激发了他们的想像,想像自己也能娶上漂亮媳妇,温柔可人聪明能干。也许,也就在做梦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间故事。
对了,这些故事也就是民间美梦吧。
笔者并没有想致力于研究那些文学起源之类的大话题,我们继续说《一千零一夜》。
大家都知道里面有个阿拉丁神灯。你道那个阿拉丁是何方神圣?书里说的很清楚,他是“中国人”。
这很是让人奇怪,我们想象中,或者从一些图文资料里,怎么也难以把阿拉丁认为成我们的同胞。单从名字来看,我们百家姓里有姓阿的吗?就算有,也是个极罕见的姓,整个名字来看,也一点不中国正宗。再看它故事里的那盏神灯,灯神的做派等等与我们国人的行事方式也大不相同。怎么看都带着一种异域感。
很明显,那时的阿拉伯人对中国并不十分了解,只是一种神秘感。于是按照他们的日常实际,构想了一个“阿拉伯”式的“中国故事”。其实,无论是做动画,还是拍电影,里面的人物男人穿长袍,女人蒙面纱,住着圆顶的清真建筑,奏着阿拉伯式的音乐,都是合适的。而真的按中国的设定来拍演,看起来却很不舒服。
故事里的阿拉丁是个穷裁缝的儿子,他自己脾性也不太好,打架生事,不务正业,整天和一群坏小子厮混,完全就是个顽劣少年。他的父亲在贫病与失望中死了,家里只剩下他和老母亲两个。这样下去的话,生活几乎没有什么盼头,家破人亡只是一早一晚。
故事才刚刚开始,转机就从一个非洲魔法师的到来出现了。此人千里迢迢就是来找阿拉丁,因为他知道只有这个孩子才是能打开地府宝藏的天选之子。于是,各种离奇情节迤逦而来。阿拉丁很快成为一个幸运的英雄,他获得了神灯,娶了公主,盖了宫殿,拥有无数的珍宝,最终斗败了魔法师兄弟,还继承了皇位,于公主终生恩爱,白发千古。

如若换成现在年轻人的一个词,这段故事完全可以叫做《阿拉丁的开挂人生》,他开的这个外挂就是那盏神灯。但对于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来说,看故事有时候会有一些别样的意见。
比如,里面说阿拉丁第一次见到国王,国王就被他华美的衣服与翩翩风度惊呆,进而被他的学识与口才所折服,觉得他绝不像一个市井的穷孩子,应当是一个出身高贵的王孙子弟一类。
而实际上,阿拉丁是个货真价实的“土豪”。他靠得就是一擦神灯,灯神出现,按他的吩咐,可以给他准备好世间再华美的衣物,豪华的宫殿、珍奇的宝石都不在话下。问题是,一个人的学识谈吐,风度修养也是可以瞬间改变的吗?
西谚有句话叫做“三代培养一个贵族”,那种精神上的高贵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也完全不是魔法的宝石宫殿等等物质上的优越可以改变的。就像一只猴子,你让他穿了世间最昂贵的衣服,坐在香车宝马上,他还是一只猴子,用一个成语,充其量叫做“沐猴而冠”,只是徒增笑料而已。
故事里还有一段,阿拉丁突然就带兵打仗去了。两军阵前,他有勇有谋,身先士卒,大破敌军,凯旋后百姓们出城相迎,顶礼崇拜,风光无限。
他什么时候学得了兵法?就算那个灯神无所不能,可以让他战无不胜,难道也可以让他一下子成为一个正义感爆棚,满满正能量,受人无限崇敬的英雄吗?不要忘了,他原来只是一个整天不事正业,只知道市井混闹,气坏老爹的顽劣小子。不是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吗?是什么让他突然变成一个正面角色?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现在一些网络爽文的模式。主人公一出场时,往往也是一事无成的小痞子。可突然之间有了“金手指”,原来自己就是万里无一的“天选之子”,于是他一下子变成神异起来。好运连连,人生一浪高过一浪的得意无限,金钱美女汹涌而来……

古往今来,中国外国,大家讲故事的套数也都差不多。都是以己推人的想像而已,一种美梦而已。只可惜这种情况只能出现在《天方夜潭》般的美梦里,就算讲上一千零一夜,也很难有一个成真。
年轻人喜欢看故事,人到中年了却往往关注里面一些不经意的细节。有时也会悲哀的想想,正是因为现实中缺少,所以人们才在故事里想像。而故事里越是美妙,反衬的现实越是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