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关注指标,但平台不能只关注指标,图源:iStock by Getty Images品玩:但外界,可能包括华尔街去看一个上市公司,还是会更多聚焦在那几个核心指标。最近的财报里,我看到有些数据出现下滑,这些不同业务板块和不同数据其实彼此都连在一起的,比如用户的下滑我看到给出的解释是21年营销等投放降低,而用户下滑对商家吸引力也有影响,继而又对研发投入有影响。甚至用户少了,可以用来训练算法的数据也少了。这些都是连在一起的,你要怎么选择从哪个节点进入来破局呢?严峻:这确实是个艰难的决定。我们先讲回电商的本质,它就是一个规模效应的事情,需要一定的规模才能有很好的供给和体验。但这个规模需要是有效的规模,如果这家公司今天不盈利,还没看到盈利模型的话,那这个规模我认为它是一个无效的模型。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公司来说,你都希望你是永续经营的,你不希望这个公司做了几年以后,有很大的规模,但是最后自我调整的空间很有限,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所以我需要一个可持续的规模,健康的规模。但其实这件事情很难,说白了就是大家都会有路径依赖。有更容易的方法达到一个结果,反而很多基本能力上会有欠缺。所以那时候从两个角度入手。第一个就是从现金流做考量,需要把规模主动放下来。健康的业务规模对你的现金流是有很大的帮助的。第二,如果要去修复一些事情,就要先让这些问题暴露出来,可能是最难的问题,用时间去把这个硬骨头啃下来。你问它会不会有连锁反应,会有,一定会有。但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判断,第一,就是我们的规模不是降到了一个非常低的一个水平,变成一个刚启动的电商项目或者一个创业公司那样,不是。我们依然是个不小的体量。商家端会感觉受到了些许影响。这个问题我觉得是一个主动沟通的一个过程,商家也会理解,他也希望自己的生意可以长期持续。品玩:不是一锤子买卖。严峻:对。第二就是商家也希望平台真正能有一些引导,让他们能够把好的质量的东西卖出来,有好的利润。所以这是大家能达到一致的方向。品玩:也就是与其等被动出问题,不如我自己把控。虽然做出这个决定我会降低到一定的规模,但这个规模对于我的竞争也好,业务也好,是足够的,而且我是自己清楚的。严峻:还是回归到一个理性的经营公司的这个理念上来。今天你能够认知定位到你的问题,还有机会可以修复它,然后你手上还有足够的资金,那其实这个公司你就不愁它可以有这个第二次的发展。品玩:这些思路里已经隐约呈现出您投资人的那部分属性。整体看来其实您的理念是更守正的,甚至有点所谓学院派的意味,然后现在Wish自己也认为现在是这家公司最需要守正的阶段。这其实很有意思,此前有很多人提到Wish会用“美国的拼多多”来描述,而去年开始Shein和Temu等中国新的跨境电商平台在美国的进展让这个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您怎么看这种守正和竞争?严峻:首先,我们从来没有对外讲我们是谁谁谁,那些都是外部的评价。对我来说,我们就是Wish,我们是一家有自己独特特色的公司。第二,我一直相信对于一家公司的发展来说,竞争在任何市场上都存在。但电商这个市场我一直相信它有足够增长空间,你看全球市场几万亿美金的市场,但它依然每年的年增长率还是非常的高。它蛋糕足够大,不存在谁进来以后,把大家都挤开了,就完全没有渗透空间了,成了存量竞争。所以我一直觉得一个公司发展的好坏,竞争固然重要,但更多要关注自身。有时候你并不是被某一个竞争对手彻底打趴下,而是在重要的决策层面有自己的判断。所以我觉得只要把这些问题考虑清楚,依照我们自身的独特定位,在这市场上是完全可以有一席之地的。然后你刚才讲的守正,我一直觉得本身就是回归到价值观的一个问题。这是我自己对这个公司一直以来很大的一个要求跟期望,就是任何事情要关注长期价值。今天这个社会,尤其放眼整个全球市场,走得远、走得长、走得好的公司跟人都是一样的,就是你真正有一个很正的价值观,关注长期价值,才能走得远。而且只有你去关注长期的价值,在短期的执行上面你才不会走偏,这不矛盾。Wish更需要关注自己
Wish主打核心品类,并关注品类质量,图源:App Store品玩:您一直在跨境电商领域,经验丰富,现在有个很有意思的落差,一方面人们讨论外贸数据的下滑,另一方面卖家又都在讨论品牌化。您怎么看?严峻:这很有意思。先从需求侧看,海外市场我们用美国市场为例,我们看美国的一些超市里面,其实也建立了自己的渠道品牌,它自己贴牌的货物。它已经其实不是一个传统消费品牌,消费者为什么愿意买,因为当信任被建立以后,我买同样品质的东西,可以花相对较少的钱,这就是一个优惠,有这个需求。但你再去往下看一些品类的东西,其实消费者对品牌的敏感度并没有那么大,我觉得品牌这件事情要放在不同的品类里面分开拆开来去看。所以这个也造成在供给端,其实不管是中国的商家,还是说美国的商家,要去做自己的品牌来说的话,我觉得核心就是品牌这件事情,我个人的认定是它还是一个比较百花齐放的过程,不能只是说单一的去看,就是所有东西都拿品牌化,对吧?我觉得只要是它是有价值的,不管它是不是品牌,都能创造价值。品玩:我们能期待有一个类似Wish渠道品牌的东西吗?严峻:我们今天还是聚焦在赋能商家。回归到每个平台的属性上,我觉得从需求侧看,大家其实在我们的平台上还是在寻找性价比这件事情,我们希望能让商家提供相应的东西而不是我们去做。每个公司的 DNA 是不一样的。品玩:另一个趋势是,独立站和更多的跨境商家参与者,让中国卖家多了很多选择,招商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Wish在招商上有什么策略?严峻:我们同样还是从供给侧和用户侧来看。用户侧方面,Wish是一家13年的公司,沉淀下来的东西不仅是用户基数,还有很大的品牌资产,到欧美市场去看的话,Wish这个品牌在消费者里的认知度是非常高的,这个对我们的商家是一个很大的吸引力,很多商家在我们平台持续跟我们走下去,很大一个原因在这。第二点是我们这么多年也有一个很大的基本盘,我们持续的做好服务商家的工作,商家自然会来做选择。其实有时候你也没有办法帮商家来选,市场上永远有很多的选择,但是最终其实还是回答一句话,就是到底你的自身的优势是什么?你能给商家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品玩:我还有一个好奇,我们都听过GGV投资Wish的故事,因为见过淘宝等在中国的起步,GGV认为这是个机会。这后来也被一些人总结成某种中国经验的复制和信息差。但放到今天的世界,是不是已经不同了?像你之前提到不能只站在中国看跨境和出海的机会,各个市场是非常不同的,一定要尊重当地的特点,那是不是这种在全球化蜜月期背景下的信息差或者认知优势,在今天已经不能带来帮助了?严峻:你的这个问题我觉得特别好。我觉得互联网这个行业是一直在演进跟迭代的,然后早年间的一些产品形态是有它的通用逻辑的。比如说搜索引擎这件事情,全世界放眼望去,搜索引擎它这个东西基本上没有不成功的。电商也是,最早有eBay,中国有淘宝,后来Amazon、京东等,这也是大的平台的逻辑,通用逻辑,所以它会产生一些大平台的机会在里面。所以这样看的话没有毛病,就是某一个区域或某一个市场上,他可能有一些公司先冒出来了,但他这个通用逻辑最终可能会被复制到其他的这个地方去。品玩:而且往往都是大机会。严峻:对,往往是最大的机会。但是从这些大的通用逻辑里面再衍生出来一些细化的产品形态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有很大的独特性在。中国的老话叫天时地利人和,就缺一不可。就说直播电商,你会发现它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模式或产品形态。其实它聚集了很多的事情,一个是说中国的用户本身对于超级 APP 这件事情的认可度是非常高的,对不同应用之间的这个界定没有那么强,希望最好能在一个平台里面去解决很多诉求,但欧美市场上它这个逻辑就不太存在,这是一个用户习惯本质上比较大的一个区别,所以欧美市场的机会和规模就没有那么大。
图源:iStock by Getty Images第二是中国成就直播电商背后,是整个的供应链能力。这件事情在中国真的做到极致了。直播电商我觉得很重要一点就是它是一个冲动式消费,销量是很难被预测的,考验的是供给端的备货的能力,它的灵活度、弹性。这些揉在一起造就中国直播电商的发展,而其他一些市场在这个细分逻辑下的产品形态,成长就没有中国这种井喷的感觉。品玩:在这种判断之下,您怎么看各种新鲜的电商模式,事实上它们往往诞生在中国,Wish怎么看这些来自中国市场的新东西?严峻:中国在电商平台上的创新真的是走的靠前的。比如在全球来看,中国电商的营销做的是最极致的,我觉得这也是鸡跟蛋的关系,全世界的人民都爱营销,过去十几年用户和平台互相推动,使得创新可以越做越好。我们也在看,我们也推出了一些营销的新的功能。但我们要因地制宜的去看,哪些是欧美用户喜欢的形式。包括我们也在做视频化的内容的尝试,到底视频、社区化在Wish里会演变成什么样的产品形态。我一直相信电商不同平台有不同用户属性,所以不是一个照搬的逻辑,我们要结合自己的用户特点去探索。这些其实又回到本质,作为一个电商平台,用户来这里是要买东西的,所以最终还是平台上的商品,这个你要想清楚。围绕你商品的属性,来打造呈现方式,这个是产品真正要关注的点,而不是别人做什么我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