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跨境外贸圈熟悉的朋友都知道,速卖通,阿里旗下一个针对C端零售的跨境电商千亿美金销售额级别的平台,曾几何时,速卖通无限辉煌,跨境大麦在速卖通收获到第一桶金的例子不胜枚举。
速卖通成立于2010年,独立于阿里国际站,定位零售、小B批发市场,覆盖全球200余国家消费市场,以产品种类丰富,价格低廉深受国外买家的热捧。巅峰时期,日出千单卖家多如牛毛,海外版双十一更是将国内营销节日推至海外,影响海外人群消费习惯,那时的速卖通是第一家能够真正影响到国外消费群体和消费文化的平台。
发展到2020年,虽因为低价饱受国内商家诟病,被部分商家调侃为“屌*丝通”,但是速卖通确实也给国内商家带来了一个庞大的海外市场,也给海外消费者带来了丰富且低价的优质商品,风头正盛之时,Ebay和Wish也需望其项背。
2020年至2024年,阿里海外市场换帅,平台政策迎来了改革的高峰期。商家突然发现,速卖通开设了直营店铺、提出了“全托管”概念、强力推“半托管”模式、强力推“无理由本地退货政策”、施行48小时发货政策。部分商家苦不堪言,直言政策的不公平。那么是否真如这些商家所言?

速卖通 Digitaling Store 店铺部分销量截图
1、速卖通直营店铺:Digitaling Store
有兴趣的商家可以查看这类型店铺的销售数据,较为庞大。对于供应链有优势的商家而言,这也是比较好的选择。
我们发现,第三方平台的直营体系,速卖通是在2020前后才开始建立的,相对亚马逊的VC账号,速卖通可以说是较晚入局的平台。我们知道,直营体系对产品的供应链要求更加严格,消费者能享受到更低价且更优质的商品及售后服务,但是当速卖通退出直营体系后,部分在速卖通上经营的商家们却有着不同的声音,认为其行为影响了第三方平台的公正性。
据行业从事着透露,在亚马逊上高达着上百万的店铺,但是VC账号确仅有数千家,且局限于部分类目及部分产品,可见亚马逊的VC账号对第三方卖家影响非常小。商家往往都能避开VC账号所涉及的品类去发挥自己主观上的创造性,让创新性、创意性赋能自己的商品。
那速卖通呢?速卖通号称拥有4.5亿的月活流量,亚马逊则有55亿的月活流量。就月活数据而言,速卖通的直营体系相比亚马逊的直营体系,确实会对部分第三方卖家的销售额有直观的数据影响。
我们在讨论第三方平台的公平性这个话题上,显然亚马逊的生态更加适合第三方卖家的发展,更利于商家在平台上开展良性竞争,双方相得益彰。速卖通虽然体量较小,但是如果能把直营体系局限于部分类目,那么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既不直接和第三方自营商家产生竞争,也能让更多的消费者通过第三方商家的自然竞争从而享受更加低廉的价格。从平台经营的问题上,裁判和运动的关系,需要界定,也需要摆正。

速卖通全托管真是机会吗?
2、速卖通“全托管”业务模式
平台号称:物流、售后、定价等一切问题都由平台直接负责,商家只需要供货,并且提供合适的供货价格,就能卖遍主流国家。
基于这样的模式,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它对标直营模式,或者定义为“类直营”,对工厂形商家而言,确实是一种较好的出货方式。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该类型的模式,对商品售后率、平台出单量、SKU数量、产品成本优势、产品使用复杂程度、客户素质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速卖通平台在全托管业务模式上推行的是“无理由”免费退货的模式,对于售后率较高、价格较高、使用较为复杂的产品而言,对商家而言,“无理由”免费退货将会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成本问题。且供货模式,一直会存在供货价格博弈的过程,对普货公模白牌产品而言,平台会选取更加低廉的供货价格给予商家流量。当商家备货充足后,这样的风险就再一步加大,这也是TEMU所受商家诟病的理由之一。当然,TEMU的出单量是值得点赞的,在大量出单的情况下,售后率将只是个数字,是商家运营过程中可以衡量的数字。对速卖通而言,基于千人千面的搜索机制,如何真正做到流量真实的倾斜才是全托管是否能否利好商家的唯一因素。
总结而言,全托管很考验产品,并不适合全部产品。

速卖通半托管
3、速卖通“半托管”业务模式
该模式是速卖通定义的托管业务的另外一种模式。把产品的定价权给与商家,但是对商品的历史售价会做出基础参考,给予限制定价范围,懂的都懂,平台总比商家精明。商家负责将48小时内出单的商品交付给速卖通无忧物流,对超时未能交付的订单给予1-3倍的罚款,且承担售后的问题。这就要求商家必须具备现货才能经营该模式,且48小时内完成货物的交接,这也就代表着商家必须拥有每天都发货的能力,所以商家的经营成本也需要同时考虑更大的人力成本和备货成本。
同时,半托管模式所覆盖的国家也要求商家接受“无理由退货”的服务,所以同全托管模式一样,该种模式对品类的也有较大的限制,对于高售后率、价格较高、使用较为复杂的产品,商家也应该将“无理由退货”及”物流超时罚款”等售后成本考虑进去。
和上诉的全托管模式一样,基于千人千面的搜索机制,如何真正做到流量真实的倾斜才是半托管是否能否利好商家的唯一因素。有单量支撑,才能算清楚售后成本。

无理由退货,不应该成为现实中的仅退款
4、速卖通的“无理由本地退货”政策
该售后条款,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无成本的退货退款选择,对于电商竞争发展到现在的阶段,平台推出该选项对于消费者而言,是一个十分诱人的事情。但是该政策施行后,商家叫苦不迭,平台在考验人性,但是往往人性不能考验。
对消费者而言,“无理由退货”成为了他们的消费权利。商品质量问题可以免费退,商品货不对板可以免费退,但是由消费者单方面导致的问题也可以免费退,由消费者一时冲动造成的消费也可以免费退。或许换成在国内的消费场景下,商家不会损失太多,但是这是跨国交易。

人性,不应该成为经营的成本
跨境电商平台,并不全都可以成为亚马逊,亚马逊能做到一个月无理由退货,是因为其具备足够强大且庞大的海外配送体系,且亚马逊上经营的产品有足够的利润去覆盖退货成本,并且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亚马逊上消费者的素质远高于其它跨境电商平台。退货成本往往商家能根据产品质量去规避或者减少。其它跨国交易的平台是否可以做到如此?
我们知道,跨国零售交易的产品成本往往不如运费成本高,我们知道一个产品在运输往海外过程中,需要飞机或者轮船承运,且部分国家有关税、消费税等问题,往往产品的成本会远低于物流造成的成本,当“无理由仅退款”发生后,商家成为极其被动的存在,退回商品意味着损失呈数倍增长,不退回商品意味着产品叠加运费、关税成本后免费送给消费者。对客单价高的产品而言,这将是无法预估的风险。
这不仅仅是对消费者人性的考验,同时也对商家经营商品的品类提出了较大的考验。我们知道,消费者消费心态中往往伴随着“值得”于“不值得”的个人主观认知,既然平台提供了无成本的“无理由”的退货政策,那么消费者认知中的“值得”于“不值得”也会成为商家需要考虑的成本,这个成本将是无形且巨大的。
合理的售后机制,不是竞争中的绊脚石。产品的质量由价值决定,由价格反馈到消费者。消费者不仅仅在追求价格的最优,他们也需要更多、更丰富的产品。只有商家和平台以及消费者一起共建良好的消费环境,消费者才能得到更多更好更低价的产品。商人无利而不起早,这就是亚马逊目前的生态,有毛利商家才能提供更多、更好、更低价的商品。如果商人发现无利可取,甚至面临较大风险,趋利而避害,平台的产品丰富度和品质如何保障?罚款罚不出质量。

共赢才是发展
速卖通作为一个品类齐全的跨境出口电商平台,品类齐全、价格低廉是平台生存的基础,也是一种护城河。需要时效的客户本身也不会选择跨境交易,平台应该选择优化物流、优化价格、优化产品丰富度,而不是自动标定竞争对手TEMU。阿里旗下的公司有足够的资源去面对竞争,如菜鸟,同时菜鸟也能在这样的优化过程中,逐渐站稳市场中的地位。
曾以几时,国内消费者所津津乐道的淘宝,想买什么,淘宝一下,淘宝啥都有,是我们对淘宝最爱的调侃方式,当然我觉得也是淘宝最大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个买货的平台,还是个解决问题的平台。可惜淘宝似乎没把这样的优势延续下来。“仅退款”并不会让优质的消费者增加,消费者也不会因为“仅退款”而歌唱平台的好。往往是更多无理由的恨,这就是人性,“升米恩,斗米仇”。
对速卖通也是一样的道理,价格低廉确实是消费者所追捧的,但是如果当消费者需要某些东西时,平台却没有这些产品,或者因为价格的限制,导致了消费者买到了非理想质量的产品,那么平台就无法成为消费者的日常首选,也必将被消费者淘汰。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对平台而言,消费者是客户,商家同样是客户,平衡双方的关系和利益,是平台需要去思考的。商家能提供丰富的产品满足平台的产品丰富度,既能让产品多元化,又能通过良性竞争达到低价的目标。一刀切的政策只会让平台沦为备选,平台失去护城河,如何在TEMU席卷下跨境电商行业中赢得自己的生存空间,这是速卖通需要考虑的,也需要去平衡的。
速卖通应该成为良性竞争的主导者,而不是被动竞争的追随者。TEMU并不对标速卖通,甚至TEMU也不对标Ebay,Wish,亚马逊,虾皮,lazada,Ozon等一众平台。平台的特色才是决定平台在竞争下能否生存的唯一。
愿速卖通能走出自己的风格,鉴定自己的护城河,和商家共建真正影响消费者的跨国平台。#亚马逊##速卖通##跨境电商##品牌出海##外贸#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网络取材,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PS:打个广告,我司提供美国线下门店渠道及美国本土批发商渠道,欢迎出海品牌资讯,共建美国线下销售渠道,共建线上线下品宣通道。私聊拿资料哦!爱你们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