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开学季,本台《交通新闻热线》播出了系列报道“‘小豆包’上学记”,聚焦学校周边交通难题。在今年的北京市两会上,如何让全市30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周边道路交通更加平安有序,也是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一起来听北京交通广播记者李天一的报道:
家长送学的交通方式多种多样,但到了学校附近难题却普遍集中在了交通拥堵和秩序欠佳。家长纠结停车难、通行不易的同时,还牵挂着孩子的安全。去年西城区就通过限时禁止掉头、推动学校门前路侧电子收费系统建设、调整个别公交运营线路等措施对实验一小等5所学校进行了交通综合治理,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学校门口的交通秩序。通过日常工作观察和履职调研,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奕建议,多部门在协同治理的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一校一策”。
李奕:通过道路交通的精准管理和学校对家长同学的引导以及周边社区的配合,问题导向,具体解决这一个点这一个学校,到底是停车的问题,还是能停但是它走不出去,流量的问题。第二个就是要针对不同的情境,那必须是要分类处理的。北京的学校有的是在胡同里、老旧小区的中间,还有一种类型是新建小区里的配套学校,还有一种学校交通条件相对便利,但是规模一般比较大,上下学高峰持续时间就会长,而且还要根据每所学校周边所表现出来的问题的强度去分级解决它。

“深化交通治理,深入推进火车站、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交通整治”也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弘都院总规划师许槟建议,责任规划师团队辅助参与学校周边交通环境整治提升以及“通学路”建设探索。
许槟:我觉得通学路看起来好像是对就学儿童的友好,实际上应该放到全龄友好城市建设的高度去认识。建立安心通学路试点建设协调机制,学校与教育部门、交通部门、城管部门,涉及到道路绿化带的还要跟园林部门协同沟通配合,为重点通学路径安全隐患提出治理的措施。北京市在全市都推行了责任规划师团队,把学校要改善通学路的要求,结合到我们街区更新的工作包括实施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统筹地去做改善。

李奕委员建议,在近远端实现对不去学校接送孩子、但会路过学校的交通流,也就是“通过性交通”,与要去学校接送孩子的“目的地交通”适当分流。
李奕:实际上从我们管理的角度来讲,确实可以通过技术来进行一些分时段、精准地分流或者导航,特别提醒比如说不是接送孩子的,没必要在这个时段非从这儿经过。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市政协委员、龙信数据研究院院长屈庆超建议在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政府相关部门要运用大数据优化算法,提高学校周边交通效率。
屈庆超:交通它本身是个系统工程,在整个规划上面要有系统思维,当然我们要通过大数据去优化算法,将城市的发展、城市的人口密度、交通流量的变化相结合起来,要不断地优化提高交通的资源配置效率。

同时,市政协委员、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杨洋建议,除了交通条件的疏导和改造,学校和家长也要向学生传递绿色出行理念,提升交通规则意识。
杨洋:我看到很多初中和高中的同学们经常会搭地铁,我觉得其实这是一种很好的上学方式,其实在家长的理念当中也应该把多种的出行方式提供给孩子们,而不是一味地开车。学校我觉得也应该提供更多的比如说自行车的停车位,让同学在骑自行车去学校的时候能够有一个安全便捷的停车棚,还要加强对同学的安全和出行的教育,比如通过小手拉大手这样的活动,带领他们遵守交通法规。

内容来源:北京交通广播记者 李天一、编辑 苏婉、主编 朱凌翔
编辑:慧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