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日讯(记者 李方)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当前我国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3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与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发布“中国·内蒙古全社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力求以标准化、可量化手段,科学评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内蒙古幅员辽阔、资源禀赋优势明显,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肩负着能源、粮食保供的重要使命。推进资源节约工作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服务和保障全国发展大局的需要。
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指出,“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丰富,探索构建了自治区全社会资源节约评价指标体系,为更加科学评价资源节约工作成效提供量化依据,对于推动全国资源节约工作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中国·内蒙古全社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由土地、矿产、能源、水资源、粮食、再生资源、公共资源等7项一级指标,以及20项二级指标、56个可量化的三级指标组成,以2017-2021年为观测期,并对重要指标的2022年现有数据进行梳理评估。
总体来看,内蒙古全社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有效推进。2022年,内蒙古《关于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的指导意见》印发后,土地资源、能源、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工作进入提速期。
中国经济信息社指数研究员李一依解读称,内蒙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日益突出,2022年,单位GDP地耗值进一步下降;矿产集约开发的亮点突出体现在绿色矿山建设,绿色矿山比例已增长四倍以上;在能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能源消耗持续“瘦身”,发展方式加快“变绿”,2021年,全区能耗强度下降7.3%,截至2022年三季度,内蒙古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0%以上,实现了节能降耗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
“同时,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内蒙古民众资源节约意识也在增强。公众对节地、节粮、节水各项政策措施有较深理解,也更加愿意在生活中主动践行节约行为。”李一依说,“未来,我们将继续跟进数据采集、模型优化、指数计算、评价对象细化至盟市、评价周期高频化等工作,为内蒙古推动全社会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数字力量。”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当前已把资源节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入开展待批项目、‘半拉子’工程、沉淀资金、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开发区闲置资源要素‘五个大起底’专项行动,有效破解资源要素利用低质低效、闲置浪费等问题,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布,将成为内蒙古推进生态优先、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创新发展,标准先行。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是高质量发展助推器。”中国经济信息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徐玉长表示,相信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内蒙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现代化之路,也将为全国推进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指引。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认真研究内蒙古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夯实资源节约评价指标等工作基础,推动我国资源节约工作再上新台阶。”刘德春说。
(责任编辑:王婉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