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中国电化教育》授权发布
作者:吴军其 吴飞燕 文思娇 张萌萌 王嘉桐
摘要智能聊天机器人模型ChatGPT在教育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惊叹于它强大的自然语言生成和情境对话能力,也忧虑于它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教师作为教育中的主体,其专业发展必将受到ChatGPT浪潮的影响。该文立足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从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四个维度通过案例深度剖析ChatGPT对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从机制保障、环境营造、课程建设、方式创新和评价改革等五方面进行教师教育变革创新,构建一条“激励—赋能—推进—提质—增效”的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以期为教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与学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
关键词:ChatGPT;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路径
1
问题提出
ChatGPT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机遇、挑战和路径2022年11月30日,OpenAI公司推出Chat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随即便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热议。ChatGPT是基于GPT-3.5(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3.5)架构的对话式人工智能语言模型,通俗来讲,ChatGPT就是一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模型,它以一种看似自然和直观的方式与用户进行对话,还能根据用户的指令写代码、翻译文本、解题答疑、写新闻、创作诗歌等。ChatGPT强大的对话式文本输出功能令人惊喜也让人担忧。在教育领域,因ChatGPT拥有的强大解答问题和写作能力,不禁让人再次发问:“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产品会取代教师职业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教师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但不会应用人工智能的教师可能会被淘汰[1][2]。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应对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到来,用技术赋能自身专业化发展,以满足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职业发展的诉求?这将是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进程中亟待探讨的问题。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既是教师个人成长需求也是教育发展要求,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特别提出转变教师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3]。同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4]。教育部于2018年和2021年先后开展了两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5][6],深入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的融合。可见,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国家从政策和行动上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人工智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挑战。在国内外教育领域掀起海啸的ChatgGPT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因此,本文从教师专业发展涵盖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7]四个维度出发,尝试回答如下问题:ChatGPT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哪些新机遇?提出了哪些新挑战?ChatGPT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应该是怎样的?2
ChatGPT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机遇ChatGPT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机遇、挑战和路径(一)教师专业理念革新的催化剂教师专业理念是教师基于对教育工作本质的理解而形成的对教育的观念和理想信念,包括教育观、教学观和学习观[8][9]。ChatGPT在教育领域执行复杂任务的非凡能力可能革新现有的教育实践,人工智能的巨大进步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复杂感受,并可能促进和催化教师专业理念的深层变革[10]。一是从“人机协同传道”到“人机协同育人”教育观的转变。智能时代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而非“知识传递”。以ChatGPT为代表的对话式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可以轻松回答用户各类知识性问题,如果教师培养的学生仅仅是获取和存储知识的低阶思维脑力劳动者,未来他们很可能被技术替代[11]。这一压力将促使教师更关注“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例如:新加坡教育部(MOE)出台相关规定,倡导教师拥抱ChatGPT,灵活运用ChatGPT协同教学,培养学生的智能思维,树立人机协同育人的教育观[12]。二是从“关注教材”到“关注学生”教学观的升级。ChatGPT通过机器学习和内容生成可协助教师完成备课、题目生成、语言翻译等重复性教师传统工作,如表1所示,有助于降低教师解读教材的工作负荷,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并给予个性化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心将由关注教材升级为关注学生本身,部分中小学教师开始思考利用ChatGPT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如:一名教师认为小学生心智发育尚未成熟,教师除了提供知识帮助外,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经常询问ChatGPT诸如“如何与内向的小学生沟通”等问题[13]。3
ChatGPT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ChatGPT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机遇、挑战和路径(一)专业意识:对“双师”协同融合理念的冲击ChatGPT介入教育领域,可以作为另一名“教师”,与人类教师构成“双师”协同课堂,发挥各自优势,协作完成教学任务。但当ChatGPT在教育领域呈现超越态势时,有可能会偏离教师控制,对教师的教育观、教学创新及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等多方面造成冲击。一是削弱“立德树人”教育观。优秀的人类教师不仅能促进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还能帮助其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但在高度发达的技术世界中,人的情感、特性、价值、多样性逐渐被消解,沦为庞大机器体系中的零件,使主体变成抽象的数字和符号[24]。当ChatGPT被授权替代教师执行部分任务时,教师逐渐沦为机器体系中的“零件”,因技术理性排斥情感因素,教师在立德树人方面如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塑造以及核心素养培养中作用甚微。二是固化教师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思想。ChatGPT工具可以替代教师完成机械性、重复性工作,如快速生成教学资源、辅助开展课堂讨论、参与作业测评等[25],教师本能地将自己从日常教学事务中解放出来。教师完全依赖ChatGPT工具开展工作,导致教师工作变得绝对化和凝固化,限制教师的思维空间,弱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同时,容易致使教师忽视教学中的问题,缺少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如针对初中数学《圆》的知识,教师利用ChatGPT工具生成一份教学设计方案,并完全按照该方案完成教学,忽视教学创新。三是减弱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ChatGPT为教师提供了各种便利,使教师在短时间内能够处理各种事务。但与此同时,ChatGPT也剥夺了教师自主探索、不断思考、开拓创新的机会,进一步减弱了教师的自主能动性。ChatGPT无疑成为教师懒惰的“温床”,使教师在技术的掌控下失去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如八年级语文教师对《列夫托尔斯泰》一课较为陌生,利用ChatGPT工具搜索该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此后,又借助ChatGPT工具生成该节内容的教学设计方案,该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估等内容,教师便依据此方案开展课堂教学。可见,ChatGPT为教师获取知识及教学方案等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削弱了教师进一步探索、创新的动力。(二)专业知识:从碎片化到系统化知识构建的挑战ChatGPT基于不同数据库与学科领域收集和整合知识,其产生的知识之间可能存在缺乏明确的联系或结构的问题,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面临从碎片化到系统化知识构建的挑战。一是导致教师信息迷航。ChatGPT打破了不同学科领域中知识的割裂状态,实现了知识的融合,能够高效率、跨学科地实现特定知识主题下的信息搜索与展示。其搜索的信息具有“量”大“面”宽等特点,能够为教师减少机械性的信息搜集劳动,但海量“碎片化”的搜索结果有可能会使教师信息过载,或者是茫然无措,教师很难找到自己所需的重点及核心内容;且基于多个数据库和多学科生成的知识可能会存在信息冲突现象,更容易使教师溺于信息洪流中。二是致使教师忽略知识加工与再生。知识加工与再生是指学习者将新知识进行组织与重构并与先前知识联系加以拓展和提炼新知识的方法[26]。首先,ChatGPT作为一个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可以快速生成部分符合教师预期的文本,容易使教师产生工具依赖;其次,“高质量”的文本生成假象,容易使教师忽略对生成的知识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并与原有的认知体系建立联系,进而扩充自身的知识网络。例如,教师利用ChatGPT搜索高中地理知识“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得到“自然环境是由大气、水文、地表及生物四要素组成”的答案。如果教师没有信息加工意识,难以发现ChatGPT生成的答案与教材中“自然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土壤以及生物等五要素组成”[27]有所出入。三是导致教师知识难以迁移运用。知识迁移是指学习者把在一种情景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情景[28]。教师熟悉知识运用情景以及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与加工有助于知识迁移及应用。ChatGPT生成的知识通常是由许多不同的“碎片化”文本片段组成,缺乏语境及背景信息,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其他情境中。比如:教师向ChatGPT提问:“如何教导班级上的调皮小孩?”。ChatGPT提供的方案包括:建立明确的规则和纪律、维护秩序、给予正面奖励、与家长合作以及寻求帮助等方式。看似系统的建议,却非常“碎片化”,没有提供实际可行、完整且全面的建议或指导体系,如:没有具体说明此方案适用于哪类“调皮”的孩子?是扰乱课堂,抑或是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没有说明如何与孩子开展沟通、沟通什么内容等?可见,ChatGPT生成的知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却因为知识“碎片化”难以使教师实现迁移运用。(三)专业能力:对数字素养和高阶能力的挑战新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往往能推动教学、资源、评价等全方位升级,但由于技术的不确定性,也会为教师的技术应用带来风险和挑战[29]。ChatGPT赋能教育也是如此,教师若想正确驾驭这一技术,必须进一步提高个人数字素养和高阶能力。一是技术赋能教育要求教师具备数字素养。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是技术赋能教育的根本目的,但如果技术应用不当,可能对教学效果产生反作用,ChatGPT也不例外。倘若教师贪恋ChatGPT带来的工作便利,对ChatGPT提供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照本宣科”,教学将失去应有的思想碰撞,师生之间也将竖起一面技术的高墙,教师将物化成ChatGPT的代言人。倘若教师迷恋ChatGPT的随问随答,习惯于一键获取知识,极易导致教师迷失在数据的迷宫,思维能力退化。ChatGPT技术红利所伴生的这种种风险倒逼教师提高数字素养。首先,教师必须树立积极健康的数字化意识,只有客观看待ChatGPT应用对教育教学的机遇与挑战,明晰ChatGPT的“可为”与“不可为”才不会沦为技术的附庸。其次,教师需提高数字化应用能力,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才能合理应用ChatGPT优化教学活动组织与管理,开展个别化指导,发挥ChatGPT赋能教育的最大效益。第三,教师只有增强数字社会责任感,才能恪守学术伦理规范且有能力保护师生数据安全,避免利用ChatGPT进行原创剽窃。最后,ChatGPT介入教育生态也促使教师提高个人专业发展能力,只有教师不断利用数字化资源提升自我学习、研修、创新的能力,才能不被时代淘汰。二是技术赋能教育要求教师具备高阶思维能力。虽然ChatGPT的准确性相比传统搜索引擎有很大提高,但它本质上仍然是根据提示词概率分布关系生成关联内容的语言模型,且训练模型的数据限于2021年前,因此无法保证ChatGPT所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30]。ChatGPT应用过程中,“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教师向ChatGPT提问“和技术赋能教育相关的最新中文论文”时,ChatGPT看似严谨地列出了数条文献及内容摘要,教师查证后却发现所列论文均不存在。此外,ChatGPT所生成的内容均来自训练语料库,并非由它所创造。因此,当ChatGPT应用于教育教学时,教师需具备高阶思维能力,怀揣批判、质疑、反思的心态不断发现问题、验证假设、解决问题[31]。这样才能在面对ChatGPT输出的看似严谨合理的信息时做到明辨对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中,促进专业发展。(四)专业情意:对教师身份认同的弱化如果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工具在教学中被过度使用,将导致教师的专业情意和自我认同感受到负面影响,如教师角色改变、教师身份受到冲击,这种趋势可能会挑战教师职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一是技术对教师身份的冲击。ChatGPT在教学中应用,能够模拟人类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智能化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开展客观测评、产生多样化教学模式,简言之,任何体现重复性需要的工作,都可以诉诸ChatGPT。不仅如此,对ChatGPT的过度依赖使师生之间的交往被异化为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交往,师生情感交流难以实现,如在课堂中遇到问题,师生利用ChatGPT工具寻求答案,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与非语言交流。这对于停滞在原有教育教学水平的教书匠和固步自封的教师来说,免不了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命运。二是学生对教师身份的再认识。利用ChatGPT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使学生认为教师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将解决课后任务的希望寄托于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32],并且学生在接触丰富的知识和信息的同时,也会对教师的角色和作用进行再评估。这表明教师作为知识普及和技能传授的主体地位正在消解,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和权威受到挑战。如八年级物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牛顿第一定律》知识并提供课堂练习题,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学生认为教师的讲授枯燥乏味、且局限于课本知识,课后自己利用ChatGPT检索该节相关知识,并在ChatGPT上寻求测试题答案,ChatGPT给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应用案例及其作用,并提供测试题答案及解析。三是教师对自身定位的迷茫。相较于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教师的“知识”权威性不再凸显。技术发展对教师自身定位的冲击表现在:一方面容易使教师对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定位产生疑惑,表现为教师对“我是谁”“我需要做什么”这个专业身份问题迷惑不解[33];另一方面容易使教师混淆技术与人的价值,表现为部分教师盲目崇拜技术,过于相信技术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效用,对自我价值认识不清,产生自我定位困惑。4
ChatGPT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ChatGPT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机遇、挑战和路径ChatGPT的到来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它无疑倒逼教师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深刻的转型和升级。本研究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维度,探讨从机制保障、环境营造、课程建设、方式创新和评价改革等五方面进行全局变革创新,构建一条“激励-赋能-推进-提质-增效”的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如图1所示。5
结语
ChatGPT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机遇、挑战和路径ChatGPT的到来预示着大型语言模型工具与教育融合的开始,随着ChatGPT不断完善或由此派生出来新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必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深入探讨的话题,教师要冷静、客观地看待技术,科学、规范地使用技术,辩证、创新地利用技术赋能教育教学,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参考文献:
[1]孙庆玲.教师不懂人工智能,则可能被淘汰[DB/OL].http://news.cyol.com/app/2019-10/26/content_18211717.htm,2019-10-26.
[2]何宁,孙唯.ChatGPT热下的教育冷思考[N].羊城晚报,2023-02-14(16).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2018-01-20
[4]教师[2018]2号,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的通知[Z].
[5]教师厅[2018]7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Z].
[6]教师函[2021]13号,教育部关于实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Z].
[7]钟志勇,何文滢等.双师课堂助推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优势与问题——基于云南迪庆D中学的个案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2,33(04):75-84.
[8]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41-46.
[9][13]郝建江,郭炯.新兴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诉求、挑战与路径[J].开放教育研究,2023,29(01):46-52.
[10][23]Kasneci E,Seßler K,et al.ChatGPT for good?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for education[J].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23,103:102274.
[11]周洪宇,李宇阳.ChatGPT对教育生态的冲击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4):102-112.
[12]清华教育创新.新加坡政府计划正式教导学生如何使用ChatGPT[DB/OL].https://mp.weixin.qq.com/s/u-RxosYH1xAFiBa1fgHzmw,2023-03-01.
[14]朱光辉,王喜文.ChatGPT的运行模式、关键技术及未来图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4):113-122.
[15]何菊玲.数字时代教师学习观的变革[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4):161-169.
[16]林崇德.师魂——教师大计,师德为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7]袁德润.以课堂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个人知识与实践转化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6):81-89.
[18]冯晓英,林世员等.教师培训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提质增效——基于国培项目的年度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7):128-135.
[19]骆舒寒,林世员等.教师培训助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基于培训成效的年度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6):128-134.
[20]Fred A.J.Korthagen.In search of the essence of a good teacher:towards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in teacher education[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3,20(1):77-97.
[21]Mockler N.Beyond‘what works’:Understanding teacher identity as a practical and political tool[J].Teachers and teaching,2011,17(5):517-528.
[22][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林俊宏译.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286.
[24]衣俊卿,孙占奎.交往与异化──关于现代交往的负面研究[J].哲学研究,1994,(5):15-21.
[25]焦建利.ChatGPT:学校教育的朋友?还是敌人?[J].现代教育技术,2023,(4):5-16.
[26]郑晓丽,金会洙等.争论式教学对知识加工及社会性元认知的影响——以基于社会性媒体的协作问题解决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6):50-63.
[27]人民教育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等.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80.
[28]刘伟,戚万学等.致力于知识迁移的深度学习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3):25-31.
[29]郝建江,郭炯.智能技术赋能教师的内在逻辑纾解——基于技术现象学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22,40(04):75-81.
[30]王树义,张庆薇.ChatGPT给科研工作者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图书馆论坛,2023,43(3):109-118.
[31]Dewey J.How we think[M].Boston:D.C.Health,1910.1-14.
[32]王佑镁,王旦等.“阿拉丁神灯”还是“潘多拉魔盒”:ChatGPT教育应用的潜能与风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35(2)48-56.
[33]肖静.在线课堂互动中教师身份认同模糊化及其重构[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5):55-60.
[34]何文涛,路璐等.智能时代人机协同学习的本质特征与一般过程[J].中国远程教育,2023,43(3):12-20.
[35]央视网.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视野发展新局面[DB/OL].http://news.cctv.com/2016/12/08/ARTIihpHZs56dGPSnK5b5x5y161208.shtml,2016-12-08.
[36]景玉慧,沈书生.智慧学习空间的建设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2):21-25+38.
[37]Trust,T.Professional Learning Networks Designed for Teacher Learning[J].Journal of Digital Learning in Teacher Education,2012,(4):133-138.
[3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加快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智慧教育[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3/2023_zt01/mtbd/202302/t20230215_1044860.html,2023-02-15.
[39]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发布[EB/OL].https://www.most.gov.cn/kjbgz/202109/t20210926_177063.html,2021-09-26.
[40]卜彩丽,李飒等.在线深度学习发生的内在机理、模型与成效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22,40(6):65-73.
[41]赵萱.泛在学习之意义性探究[J].基础教育,2016,13(6):70-76.
[4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2020-10-23.
作者简介:
吴军其,教授,博士,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教师教育;
吴飞燕,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教育”。
引用:吴军其,吴飞燕,文思娇,张萌萌,王嘉桐.ChatGPT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机遇、挑战和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3,(5):15-23+33.
本文系2021年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基金项目“信息化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修体系研究”(项目编号:xtzd2021-007)、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资助项目“基于小雅平台的‘四智’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2CXZZ044)研究成果。
本期编辑 | 吴小凡排版、插图来自公众号:MOOC(微信号:openonline)更多资讯
《室联网元宇宙de前世与今生》喧嚣时代的持之以恒…【总448期】
【MOOC透视】在第300级台阶上的反思与展望:一个可释放数字化学习效能的“互联网÷”时代的正在由室联网元宇宙进行重构…【MOOC透视】在第200级台阶上的反思与展望【MOOC透视】在第100级台阶上的反思与展望【MOOC透视】事当做后方知难:终于完成了一件极其考验耐心的工作!《在线学习》杂志:教育信息化应走产业互联网之路王涛:《现代教育报》打造未来教育教学的“蝶变场”
【MOOC】关于室联网的FAQ(上篇)【MOOC】关于室联网的FAQ(下篇)【学习强国】室联网“智慧教室”:打造全新教育生态
中国教育报:“室联网”教育新概念融入智能教室
王涛:从黑板时代到超级屏时代的教育推手
教育信息化规划建设中的“伪需求”辨析系列文章汇编
教育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学习环境设计与室联网的崛起
【MOOC透视】基于室联网场景回归的混合教学模式走在国际前列了……
【MOOC透视】“室联网”已不再是个单纯的理论概念
【MOOC透视】室联网,也许是你与教育的新联接方式
【MOOC透视】首次亮相:今年,这个词儿可能会叫响……
【每日半刻™】隆重上线:古朴又全新的高效学习、幸福生活模式,【每日半刻™】在线写心!
【每日半刻™】之党建篇:传统又创新的党员学习模式,【每日半刻™】邀您在线写心,一起守住初心!
疫情中的自我照见:人的生活姿态(健康之路)到底是什么样子?产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MOOC”公号转载、编辑的文章,编辑后增加的插图均来自于互联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内审核处理。了解在线教育,
把握MOOC国际发展前沿,请关注: 微信公号:openonline
公号昵称:MO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