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心理咨询师,我时常被家长问到教育孩子的问题。
比如,前两天,我的一个朋友就来诉说她的烦恼:
前段时间因为她女儿“撒谎”的事情非常烦恼,在她看来,女儿不单单是不说实话,简直就是谎话连篇,用她的话说,是“编瞎话张口就来”。
细问之下,朋友说道:
有一天,她正在厨房做饭,突然听见客厅传来东西打碎的声音,于是赶紧跑了过去,发现地上有陶瓷水杯的碎片,女儿盯着碎片站在一边愣神。她原本没有生气也没想责备女儿,只是随口问了句,“你怎么把杯子打碎了呢?”
谁知女儿表情很自然地对她说:“不是我打碎的,是小猪佩奇打碎的。”
本来没有生气,但女儿的回话让她心中燃起了愤怒的小火苗。她觉得女儿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还撒谎想骗她。不过,她还是强压下怒火,平静地告诉女儿要承认错误,不要撒谎。谁知小姑娘绘声绘色地给她讲起了佩奇是如何从卧室出来,如何碰倒水杯,又如何消失不见的。
这样的举动彻底激怒了我的那位朋友,她终于压制不住蹭蹭外冒的怒火,把女儿好好教训了一番。
可她不明白的是,女儿虽然承认了错误,但显得非常委屈,一副很受伤的样子,也着实让她心疼。
于是,这位朋友痛心疾首地问我:“孩子才3岁啊,小小年纪就开始撒谎,我该怎么办?如果不严加管教,养成了恶习,长大了可怎么得了啊!”
我对朋友说:“你误解你的孩子了,她其实并没有撒谎。”
朋友正在喝水,听我这么一说,差点呛到:“啥?她说是佩奇打碎了杯子,这样的弥天大谎,你居然说她还没有撒谎?!”
看着她质疑的眼神,我不急不缓地说:
撒谎,在很多父母看来,属于“品行不端”,这是一定要及时管教和制止的行为。究竟什么是撒谎?孩子为什么会撒谎?可能很多父母都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撒谎,是指一个人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不说实话、欺骗他人的行为。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撒谎,要看两个因素:一是他是否有明确的目的,二是他是否有意为之。所以,很多小朋友确实会说出“不符合事实”的话,但那其实并非“撒谎”。
你的女儿真的编瞎话撒谎了吗?从我们大人的视角看,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哪里会有什么佩奇横空出世,做了“坏事”以后又凭空消失。但是当我们回到这个小姑娘本身的心理世界去看看,会发现对于她那个年纪的孩子来说,其实这是很正常的行为表现。
3—5岁的孩子,他们对世界的感知不是逻辑思维,而是用意象(图像)。这个时期他们内在的一些感受是直接以画面的形式在心中呈现的,并且分不清楚什么是心理现实(自己的心理过程发生了什么),什么是外在的客观现实(现实中实际发生了什么)。
拿这个小姑娘的事情举例。当水杯打碎时,她是害怕的,对于让我们害怕的东西,人最直接的本能反应就是逃开。所以当妈妈说出“你怎么把杯子打碎了”这句话的时候,就把小女孩和那个杯子关联起来、距离拉近了,那么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否认——不是我干的(先逃开、拉远距离),然后离开那个会和杯子扯上关系的位子,找一个替代者(小猪佩奇)填上那个位置,这样自己就能安全了。
我们之前讲到这个时期对世界的感知是“意象”式的,所以她所描述的那段“佩奇从卧室出来,把杯子摔碎了,又从阳台飞出去了……”这样的画面在她的心里是真的上演了一遍。她又分不清这段画面只是心里存在,而并非现实中存在的,所以当被批评“编瞎话”时,孩子其实是很委屈的。因为在她的感知上,这件事真的是发生过的。
我的朋友若有所悟:“你的意思是她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想象,什么是现实,当她感到害怕的时候,为了自我保护,就进入到了一段想象,然后把这段想象的故事当成现实告诉了我?”
我说:可以这么简单地理解。
她又问道:那,这样分不清心理现实和真实世界的情况,会持续多久呢?只有小孩才会这样吧?
我说:“3—5岁的孩子会有这个情况,大一点就能分清了。但是混淆心理世界和真实世界的事情,有时也会发生在大人身上。比如,有的人看了恐怖片过后,会真的感觉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了鬼魂。其实很多情况都是因为过度惊吓,这个人在心理上发生了退行,回到了很小的心理状态,分不清心理世界和现实世界,把心理保存下来的恐怖画面(恐怖片里的鬼魂形象)投在了现实世界中。
“越是年纪小的孩子,他的行为模式越接近人的本能模式,所以我们大人需要去理解:这个时期的小孩会有这样的行为并不是她有意要去撒谎,而是人在遇到危险时本能反应的呈现。
“随着孩子长大,对心理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分能力会增强,这样类似‘撒谎’的事情会自然而然地不再发生。如果相反地,由于家长无法理解,给孩子贴上了‘撒谎’的标签,反而是对这种现象的强化,会导致孩子真的开始撒谎。”
我的朋友又问:“这个时候大人更合适的做法是什么呢?”
我说:“其实大人这个时候可以借着出现的意象(小猪佩奇)来弄明白杯子是怎么摔碎的,以及安抚孩子内心的惊恐。比如,可以你问问她,‘佩奇是怎么把杯子摔坏的呀?’然后孩子可能会说,‘佩奇从卧室跑出来绊到桌子腿了,然后不小心把水杯扒拉下来了。’这时候顺着孩子的描述赶紧去看看佩奇有没有把胳膊腿摔伤。然后再告诉她,‘摔了没关系,你告诉佩奇让它不用害怕,让它回来继续陪你玩儿吧’,以此来安抚她内心的恐慌。 ”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告诉你该怎么办,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不同境遇下,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但有一个共同的要点在于,父母要先hold住“你撒谎了,你做了坏事”的评判,先去了解在孩子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的朋友听完,放心下来,后续还给我讲过其他的有趣故事。比如出门旅游,洋娃娃自己就跑进箱子里了,刚刚大喊的是一个愤怒的小怪兽……她借着孩子的说法,和洋娃娃、小怪兽进行对话,把该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告诉了孩子,孩子也不抗拒,而且能听懂。
有的父母可能会担心,如果只是这样处理,孩子日后会不会变得无法承担错误,变得没有责任感和担当力。其实,责任感和担当力是一件需要有稳定自我、有足够的心理力量去实现的事情,它是健全人格发展的结果,而非要求和规训出来的。
不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过早给孩子贴上“撒谎”的标签,会让孩子体会到巨大的羞耻感,导致低自我价值感,反而没有心理力量去承担和负责,更容易退缩和逃避,这就是俗话说的破罐子破摔。
要想培养一个有责任感和担当力的孩子,父母要做的事情是自己要成为负责任、有担当的人,因为身教比言传更有决定性的力量。同时,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发生了什么,呵护她的脆弱,给与支持和力量,这是在铸建责任和担当的地基。相反,让一个3岁的孩子去实现一个成年人都不能完全做到的事,才是耍流氓。
编辑后记:
孩子撒谎,在一般人眼里是一个教育问题,和诚信原则相关。但其实,它更多还涉及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知道,身心的状态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羊爸爸希望你在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外,也适当关注一下孩子的心理健康。于是邀请心理咨询师张老师来写这篇文章。希望对你和孩子有所帮助。
文|张誉释
作者简介:张誉释,珍珠级意象对话心理咨询师。《心理月刊》《风度》杂志特约撰稿人、心理智库专家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