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西安正式公布了2023年五一的旅游成绩单:共接待游客13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7亿,同比2019年分别增长19.23%、29.59%。
从全国来看,五一是文旅复苏的体现。从已公布数据城市来看:西安旅游人数位列第四,旅游收入位列第七。因为数据枯燥也抽象,在对比才能有相对清晰的认识——从这个角度,这成为很多人讨论的重点。
实际上,城市是巨大的平台和容器,与每个人休戚相关。从城市争霸赛中,我们能发现西安哪些趋势?
秘密①:谁是未来“最热之城”?
旅游,是人们用脚在投票。
本质上而言,旅游资源的唯一、独特和稀缺
是一座城市文旅发展的核心基底
最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大都与之有关
发展周期下,叠加优势愈加明显
超大和特大城市,已成为新旅游中心
超大人口规模、完善的城市配套和枢纽的中心化
这些,造就它们成为人数最多旅游地
指数级增长的传播,也会造就超级城市声量
绝大多数“网红城市”,也从其中诞生

在这个具有标志意义的五一假期,已公布城市的榜单呈现几个明显趋势。
第一、大型城市呈现压倒式引领:超大的人口规模、完善的城市配套和枢纽的中心化以及辐射力,使大型城市具有恒久稳定的爆发力和持久力,无论是人数还是收入(除统计口径和发布时间不同,比如重庆和长沙)。
第二、区域之间的差异逐步呈现:游客量前二十强中,只有七座位于北方。真正与南方抗衡的,北方也只有北京和西安。与此同时,以西成渝昆为代表的西部城市强势崛起,这种现象预计仍将长期持续。
从旅游市场角度,西安已发生质变,举几个简单例子:
比如,从曾经“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被奚落,到如今以大唐不夜城、钟楼大合唱等为代表,直接逆袭创造了极为活跃的“夜旅游”。比如,相比早年从自嘲“废都”,到如今对“两亿人在西安,还有五亿人在路上”的坦然和从容。
这些与西安持续爬坡经济,唇齿相依。在指数级增长的传播时代,超级声量也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西安——既有倒逼,也有治愈;既有不足,也自我重新发现。
在未来巨量旅游人口持续下,西安需要增加优质文旅产品:比如,主题公园方面需要加速推进大熊猫公园和欢乐谷建设,可以考虑环球和方特等品牌;比如,商业方面宜家荟聚、太古里和万象城是关键。比如,消费方面顶级酒店、特色民宿和茶咖等,需要引导和扶持。
秘密②:西安“朋友圈”有何变化?
不久前,“特种兵”式旅游火爆出圈。
追本溯源,依旧在观光、度假和休闲等范畴内
所以,旅游目的地是人们在主动选择
对一座城市尤其是大型而言
吸附力范围是城市魅力的直接体现
近些年来,人口逆转和经济发展
很多重点城市,都加入了“抢人大战”序列
所以,旅游这种极强“目标性”
某种程度上,它就是大型城市的“招牌”
西安的“朋友圈”,会是什么样?

目前,携程平台和曲江都先后发布了外省游客来源地。
在五一假期这个关键时期,它呈现出巨量的流动特征和流动方式的多种多样(包括高铁、航空和自驾等),虽然任何统计都难以呈现出全景。但是,基于大数据和抽样调查的综合交叉,还是能发现一些大致规律。
从两个统计口径看,一直被称为“西北龙头”的西安,游客来源已呈现多元化特征。
从携程平台数据来看,排名前十省外游客主要来河南、山西、北京、四川、甘肃、江苏、河北、湖北、山东和广东。从该平台统计方式来看,高铁、航空和酒店预订等是主要统计方式。
曲江,是游客必打卡之地。其统计口径中包括曲江本体(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等)以及运营(如西安城墙景区、大明宫遗址公园等),省外游客总占比为57.63%,前十为河南、四川、山西、甘肃、内蒙、河北、重庆、新疆、江西和江苏。
综合两个统计数据口径,在旅游人口数量上可以发现:西安已成为辐射陕西毗邻八个省份的“圆心”之一。
秘密③:他们如何到达西安?
大型城市极其重要特征——中心枢纽。
2023年五一假期旅游人数榜单中,前十座城市
几乎皆是人口规模超大的枢纽之城
以“高速+高铁+航空”为代表
成为包括旅游人口吸附力在内的关键所在
西安,多年客运量皆在全国前八
本次假期,西安超级枢纽特征趋势明显
从进出西安来看,高铁占比已近50%
未来多条高铁开通则有无限可能
市域内交通,对地铁建设提出更高考验

从进出交通工具来看,高铁旅客超过50%,成为假日出行的主力军。
西安北站总客流量达201万,日均到发旅客40.2万。客流最高峰的4月29日到发旅客43.1万。除西安北站外的高铁和火车站:总客流量达122万。根据国铁集团相关数据,主要到城市包括西安,主要热门线路区间有成都⇋西安。
民航方面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客运量量61.2万人次,单日最高13.8万人次、航班959架次(每小时约40架)。总体上来看,广州、北京首都、深圳、成都天府和西安,是五一期间全国最繁忙的五大机场。
从这个角度来看,2025年前后是西安一个重要的节点:一是西十、西延和西康将正式开通;二是机场三期改扩建投用。高铁和航空“三小时圈”,基本全面成型。
市域通勤方面,地铁客运总量达2168.57万人次,日均达到433万人次。60%左右的占比,显示地铁已成为市域的绝对主力。同时,巡游出租车和网约车体系,日运力也达到了1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