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 9 月 21st, 2025

原标题:历史人物与三晋地名(4)| 窦犨和窦大夫祠

历史人物与三晋地名(4)| 窦犨和窦大夫祠

窦犨(音 chōu ),字鸣犊,是春秋时晋国大夫,今太原阳曲县人,其封地在今太原西北古城村。《阳曲县志·古迹》中记载:“古城,县西北七里,春秋时晋大夫窦鸣犊之食也,村东、北面古墙地犹存。”他生活的年代约在春秋晋定公前后,和孔子是同时代人。

窦犨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推崇孔子的治国主张,与晋国正卿赵简子倡导法制有所不同。古文献中有关他的记载甚少。清乾隆版《太原府志》中载有他与赵简子的一段对话。赵简子说:“雀入与海为蛤,雉入与淮为蜃,唯人不能化,哀夫!”窦犨说:“臣闻之君子哀名之不令,不哀年之不登;夫中行、范氏不恤庶难,而欲擅晋国,令其子孙将耕于齐,人之化也!”这段对话中赵简子表达的是:雀入海可变为蛤,雉入淮可变为蜃,而人却不能变化呀!窦犨对此有不同看法:我听说君子可悲的是无人才,不悲无钱财;可悲的是无贤臣,不悲无宠臣;可悲的是名声不美,不悲年岁不寿。范氏和中行氏不顾百姓死活,欲擅权晋国,结果家败身亡。其子孙本在宗庙中为祭主,而今反放逐吠亩之中,这不是人之变化吗?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窦犨能言善辩、对为君之道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清乾隆版《太原府志》中赵简子和窦犨的对话

关于窦犨之死,说法不一,史载不详。清乾隆版《太原府志》有这样的记载:赵简子“欲专天下”,他说:“赵有犊犨、晋有铎鸣、鲁有孔子,吾杀三人者,天下可王也。”于是召犊犨、铎鸣,借“问政,已即杀之。”

据《史记》载:“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1),孔子慕之(窦犨)名,驱车适晋,闻此回车他去。”因此历史上留下了孔子回车的典故。

现在的太原市阳曲县黄寨镇,是固守晋阳的北门户,春秋时晋国国君曾派窦犨来此治理。他凭借对家乡的了解,认真勘察黄寨的地理地貌,最后决定先修渠后修路,并采取订立契约的办法,解决了修渠筑路占用土地的问题。经过两年的努力,凿渠改流,灌溉民田,筑路通商,造福大众,使当地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后人为了纪念窦犨兴修水利、开渠利民的功德,因建窦大夫祠以表纪念。

窦大夫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北的上兰村,西南临汾河,北依烈石山,故又名烈石神祠。该祠建于何时,史料中无从考查。从唐人李频“游人曾经驻马看,窦犨遗像在林峦”的诗句看,唐时已有窦大夫祠。宋代时,汾河涨溢,乡民在此祈求,屡获感应,因而宋徽宗给窦犨追加了“英济侯”的封号,所以又叫“英济祠”。宋元丰八年(1085年)祠堂被汾水冲毁,元至正三年(1343年)北移重建,此后历代皆有修葺。

窦大夫祠

窦大夫祠坐北朝南,布局整肃,殿宇壮观,一进院落,呈带状依山而建。中轴线上依次布列乐楼、山门殿、献殿、主殿,主殿两侧建有耳房、配殿,山门殿两侧建钟、鼓二楼。鼓楼下面的窑洞曾是太原明末遗臣傅山先生的书斋,名曰“虹巢”。

献殿是整个窦大夫祠古建筑群中最有代表性、历史价值最高的部分。所谓“献殿”,是古代一个高规格的祭坛,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称“祭亭”。献殿单檐歇山顶,殿内八卦天花藻井极为繁复精彩。

献殿藻井

献殿

值得一提的是,献殿楹联由清乾隆年间凤台令沈荣昌所拟的“太行峰巅,孔圣为谁留辙迹;烈石山下,晋贤遗泽及苍生”中的上联,与1959年郭沫若游览窦大夫祠时的诗句“孔子回车处,驱车尔却来”,同出“孔子回车”一典。献殿内匾额“鲁阳比烈”也蕴藏着两位先贤比肩的含义。

清乾隆年间凤台令沈荣昌所拟楹联

献殿内匾额

窦大夫祠于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幽静古朴的祠院,既是历代地方守臣及百姓祈雨的场所,同时也成为窦犨和孔子两位先贤圣哲惺惺相惜跨越时空的见证,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传说。

参考文献:

《太原市北城区地名志》

《太原史话》

《太原历史名人传略》

《太原名胜古迹集萃》

《太原府志》清乾隆版

来源:太原市图书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Avatar photo

作者 UU 13723417500

友情提示:现在网络诈骗很多,做跨境电商小心被骗。此号发布内容皆为转载自其它媒体或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无意冒犯,如有侵权请联系13723417500删除!

声明本文由该作者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发表回复

服务平台
跨境人脉通
选品平台
U选Market
展会&沙龙
群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