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他是杨家将的异类,科举进士出身,官至朝廷重臣,文坛朋友遍天下
说起杨家将,中国人都非常熟悉了。由于他们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受到了老百姓的广泛欢迎。杨家将在老百姓心里都是非常忠勇的,一方面是忠君爱国,一方面是作战指挥有方,是北宋军事贵族集团的代表家族。后来民间还创作出杨门女将的系列,给杨家将塑造出了满门忠烈的艺术形象。因此这个家族的人在老百姓眼里都是会武功的,而且打架特别厉害。但本文讲到的杨家将却与众不同,他虽然是杨家将的子弟,却不是会武功的那种。他是科举进士出身,官至朝廷重臣,是个杨家将中的异类。
杨家将的故事一般集中在老令公杨业及其子孙后代的这一支脉络,然而从历史上看这并不是杨家将的所有。杨家将之所以成为北宋军事集团的代表,是因为麟州杨氏从五代十国开始就是北方将门的代表家族之一。虽然这个家族不是很大,但其传承和发展在北宋时期很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麟州杨氏主要分为两个分支,他们都可以称之为杨家将。一般认为麟州杨氏是起于杨业的父亲杨信,他是将麟州杨氏从地方豪强发展为北方将门的重要人物。在后晋和后周时期,杨信就以麟州刺史的官职掌管了麟州地区的军政大权。
他有两个儿子传承杨家的势力,于是形成了杨家将的两个分支。其一是老百姓们非常熟悉的杨业,其二则是麟州刺史官职的继承者杨崇勋。本文的主角杨畋便是杨崇勋的后代,也是杨家将中少有的以文人身份做到朝廷重臣的奇葩。北宋建立初期麟州杨氏被分成了两支,杨业这一支继续效力于北汉,而杨崇勋则带领家族子弟投靠了宋太祖赵匡胤。这种做法在北宋将门中非常普遍,说白了就是两头押注,总能保得家族传承。赵匡胤为了抓紧北方边境的军政大权,便把当地的将门家族内迁,于是杨崇勋便被迁到宿州保静军节度使。
杨崇勋的儿子叫杨光扆,在杨崇勋内迁后继续执掌麟州军政大权,延续杨家与府州折氏共同防御北方边境的重任。杨光扆打仗很厉害,多次击破南下入侵的契丹军队。可惜的是他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一岁便没了。当时他的儿子杨琪才七岁,于是杨家将便彻底失去了麟州这个起家之地的控制权。由于父亲早逝,杨琪便没有走杨家将传统武将的道路,反而走上了儒家科举的路子。他靠着家族的余荫补授进入官场,从殿侍开始,一直做到供备库副使,授银青光禄大夫,封武原县伯。从历史上看,杨琪也是第一个封爵的杨家将后人。
最有意思的是,杨琪死后的墓志铭非常有名,而作者便是当时的天下文人之首欧阳修。杨琪是杨家将出身,虽然以文官入仕,但在文贵武贱的宋朝难免被人看不起。他死后能有欧阳修作墓志铭,这可是非常独特的殊荣。而让欧阳修能够心甘情愿地做这个事的人,便是杨琪的儿子杨畋。
杨畋在当时的文坛很不一般,他虽然官职不高,但却是朋友遍天下。他虽然是杨家将的后人,却跟着父亲的路子做了文官,而且是正经的进士及第。他与欧阳修是同年,两人关系非常不错,所以才能请得欧阳修给父亲写墓志铭。除此之外,杨畋在当时的文官群体中可谓是长袖善舞人脉广博。
从杨畋的人生脉络看来,他成为杨家将中以文出名的异类,实际上是宋朝北方将门变迁的缩影。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两朝大力削弱北方将门的势力,这使得不少将门之地改武习文。杨业的子孙后代因为继承了他抵御辽军的重任,还延续了将门的武将传统。但杨崇勋父子英年早逝,这使得杨琪父子在武将的脉络上无法延续,于是更积极地投入到文官行列。而杨畋天资聪颖,不但文章上出类拔萃,而且交了欧阳修、余靖、蔡襄等北宋名臣当朋友,于是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坐到了朝廷重臣的位置上。
杨畋当官的历程比较坎坷,但也是卓有成就的,一度被认为是文武双全的能臣。在武功方面,杨畋最让人大书特书的便是平定了湖南猺人作乱,在北宋朝廷中一举成名。当时湖南猺人黄捉鬼、邓和尚与唐和尚等部起兵反叛,宋仁宗下诏派军队平乱。宋朝朝廷对于这个乱局的平定非常矛盾,在东京以欧阳修、余靖等为首的提倡招抚策略,但在一线作战的杨畋等人则反对招抚,而是要强行出兵平乱。由于上下政策不统一,这个战争迁延了很长时间。杨畋当时就任荆湖南路提刑,一到任就积极的组织招募兵勇,准备进山围剿。
可惜的是他从来就没有正经学过打仗,空有个将门子弟的头衔,第一次出战就差点送了人头。好在宋军溃退时他跑得快,掉到山崖下又有草堆垫着,这才逃过一劫。由于这一败仗,杨畋暂时失去了朝廷的信任,宋仁宗又派别的大臣解决这个乱子。但总体来看当时朝廷内外争论不休,对于剿抚策略始终是摇摆不定的,于是朝廷连续派了几波官员都屡战屡败。而这段时间杨畋总结了第一次失败的教训,重新招揽训练军士,并且挖到一个人才陶弼。等一切准备就绪后,杨畋再次率军进剿,这一次初战得胜,杀敌七八十人,并夺得猺人粮储。
杨畋这次小胜并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反而受到很大的非议,就连他的朋友欧阳修和余靖都上书反对。这两人都反对采用进剿策略的,希望前线以抚为主,尽快平息湖南的战事。实际上这就是痴人说梦,湖南猺人早已尝到了战争的甜头,怎么可能轻易投降?先辈说过,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不可能得到。从这点上看,欧阳修、余靖之流就是纸上谈兵,反而杨畋坚持进剿的策略是正确的。因此杨畋没有理会朝廷里的反对声音,坚持了自己锐意进剿的策略。他在别的地方大搞劝降推恩之时,用起坚壁清野的战术,迁移本地的猺人民户。
由于杨畋坚持进剿策略,余靖等人纷纷上书朝廷请求将其撤换,但当时主持朝廷大政的范仲淹和富弼并没有采纳。于是杨畋多次率领军队进山扫荡猺人巢穴,将猺人民户迁移到两广地区,断绝其与叛军的关系。经过他多次的努力后,猺人叛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湖南猺人叛乱基本上被平定。杨畋也因为这次平乱的功绩被升为太常博士,赐五品服。可惜的是后来猺人叛乱首领唐和尚不接受招安,再次举起反叛大旗,击败了杨畋部将,新升礼宾副使之胡元等人,使杨畋受到连累,获罪被降为知太平州。
杨畋被降职后,接替的宋朝官员在剿抚之间摇摆不定,使得本来已经大体平定的乱局再起波澜。唐和尚率领叛军屡次击败官军,使得这场乱局继续迁延下去。时间拖了很久后,新任的湖南安抚使崔峄再度上书启用杨畋。于是杨畋换武职为东染院使、任荆湖南路驻泊兵马钤辖,再次统军平乱。这次杨畋上书驳斥了广南东西路转运使傅惟几与高易简的以抚为主的策略,坚持进剿唐和尚的叛军,并提出将猺人迁出山外授田为民。然后杨畋率军与唐和尚叛军激战十五场,一举将其荡平,彻底平定了迁延五六年之久的湖南猺人叛乱。
此战之后杨畋一举成名,成为宋朝朝廷中文武双全的典范。他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加直史馆知随州,并且专门制文宣传其平定湖南乱局的功绩。后来他又被升任为三司户部判官,又奉命出使河东,任河东路计置粮草及处置盗铸铁钱。这段时间杨畋的父亲杨琪在淮南去世,他按规定守制,将父母合葬在河南洛阳,并请欧阳修写了墓志铭。欧阳修在杨琪的墓志铭中对杨畋评价很高,称其为“贤而有文武材”,此时他已经认可了杨畋在军事上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杨琪的妻子慕容氏,也就是杨畋的母亲,正是小说中穆桂英的原型来历。
后来两广发生了著名的侬智高叛乱,守制的杨畋被重新启用,做余靖的副手,出兵南下平乱。这次朝廷对杨畋有着很高的期望,可以说是众望所归。当时宋仁宗很看重杨畋,特赐以所服御巾,召入对便殿,即日加起居舍人、同知谏院之官及差遣。从宋仁宗到宰相庞籍、枢密使高若讷以下,显然对杨畋平蛮充满信心。杨畋的好友,北宋名臣梅尧臣撰诗《赤蚁辞送杨叔武广南招安》相赠,以壮其行色。杨畋的另一位好友,时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权判流内铨、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的赵抃在诗中把他比作了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
但杨畋这次出征完全没有起到效果,可以说还没有站稳脚跟,前线宋军就一败再败。总结杨畋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他的策略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南方军队的士兵素质很差,执行能力根本不到位,在侬智高叛军面前一触即溃。而且这些军队的将领不听命令,杨畋根本无法约束。朝廷又不给他时间整肃军队,使他就像光杆司令。最终靠着他在平定湖南乱局时提拔的陶弼,才勉强地守住了防线,没有使得叛军北上。与杨畋同时进剿的余靖等人也是损失惨重,完全遏制不了态势的下滑。最终还是宋仁宗下诏让狄青率领西北边军南下,这才平定乱军。
由于平定侬智高不利,杨畋的官职被一降再降,到侬智高乱平息时被降到了太常博士、知光化军。由于朝廷对杨畋评价不公允,使得他在朝中的朋友们奋起为他辩解说情。学士刘敞、梅尧臣、集贤院学士余靖等人都上书为杨畋辩解,于是杨畋有了复官的希望。然后蔡襄又为杨畋制文,既为他平侬智高无功之事开释,又表扬他平猺山之功。于是杨畋被复起为起居舍人,出任河东转运使。可以说从杨畋这次的大起大落来看,他在文坛上的朋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这些朋友个个位高权重,为了帮他开罪不遗余力,才使他有了复起的机会。
至此杨畋已经完全不像个将门世家出身的子弟,一言一行完全是北宋标准的文官形象。他成为了文官集团的一员,受到文官集团的庇护,也得益于文官集团的势力。他由此官运亨通,先后做过三司副使、知制诰兼侍读、三班院之差遣等朝廷重臣的职务,也与很多北宋名臣结下极好的私交。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包拯、王安石、司马光等人都是杨畋的同僚,也是至交好友。他更是三苏之一的苏辙的座师,亲自挑选苏辙进入官场,并多次在其得罪朝廷官员时出面回护。他最高的官职是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读,成为了杨门中第一无二的“杨学士”。
杨畋是杨家将子弟中转型最为成功的典型人物,从武将世家转型到文官朝廷重臣,可谓是功成名就。他做到了知谏院的高官,距离宰相就一步之遥。他作为宋仁宗的心腹之一,有着弹劾宰相的权力,在朝廷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他的朋友遍布朝野,学生遍布整个宋朝官场,其留下的身后名不输于源远流传的杨家的传说。他死后受到了朝廷中朋友、学生、旧部的推崇,宋仁宗给予其极高的待遇和身后评价,他的学生苏辙还专门写了哀辞作为纪念。可以说是杨畋杨家将子弟中最为成功的文人,也是最为独一无二的存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