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打开了Instagram(IG),你肯定以为在刷抖音。在一个月之前当我打开IG,黑色主题的页面风格,向上滑动手指带来的不是流畅的一张一张图片,而是具有阻尼感的一个个视频。一时间我以为是设置问题,而且推送的视频都不是我关注列表里的人。问了朋友是否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估计我是IG活跃用户,想要率先改变我的浏览方式。
这项改变引发了热烈的反响。IG开始向用户推送更多病毒式的视频,并且私自减少你所关注人的新动态。甚至像凯莉·詹纳这样的名人,也一直在敦促IG放弃该功能。Instagram首席执行官亚当·莫塞里不这么想,他还辩护称,Instagram将坚持使用视频滑动的方式来给用户推送视频,即使你是卡戴珊夫妇也改变不了这项更新。

作为拿着索尼Xperia P LT22i在2012年7月31日上传第一张图片的我,那时候还不需要科学上网,也不用四处找楼梯,每天可以看到全球用户创作的各种图片,无论是画面构图,还是创意都能激发各种灵感。如果你不知道怎么拍,只需上IG看一看,便能拍出一张特别的照片。即使到现在,我也坚持使用IG最具标志性的方形画面拍摄照片。
从以摄影博主的角度来看,这项改变这意味着IG将会减少推送照片类的内容,而去全力推广短片。在得不到官方推送的加持下,想要扩充、甚至仅是维持现有人气的博主都将越来越困难。而对已适应了IG生态,主力迎合IG口味的摄影人,打击将会更大。而在IG转型后,目前似乎已经没有一个全球性质、专属于相片分享的主流社交平台了。
对创作者来说,“抖音式”短片的风靡,随意拍摄就能获得大量关注,精益求精的动力自然大大降低,创作深刻内容时运用不同技巧,例如:内容结构、色彩调校、灯光运用的机会也就消失了。久而久之,磨利了的或许就只有花巧的运镜技巧,甚至仅是寻找哗众取宠主题的能力。这对创作者的成长毫无帮助。

如果你只是希望透过社交媒体,建立自己的事业或影响力,而对创作没有甚么执着,“顺水而行”将是你最好的策略。但如果你本身对摄影或影片创作,以至对自己都有一定要求,要你顺应潮流,或许会感到不安或不爽。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继续坚持创作高水平的作品,继续拍照,继续用心创作,那怕接下来不再是主流,也必须坚持对自己的要求。
潮流会转,总有一天人们会看厌粗糙短片,转而重新渴望高质素的深刻内容。这种需要时间磨炼的内容,不是说有就有。拍惯粗糙短片的创作人,很难一下子从粗糙变为精致。

相片的创作亦如是。在你努力地思考如何拍摄及后制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尝试、一些结论,这些就是你的心得。有了心得,就有分享的内容;有了分享,就进一步强化你所知的,下次就能更加熟练,避开陷阱。
当世界越来越多人容易分心,能专心做事的人就更容易脱颖而出;当世界越来越少人能创作出具有深度的事物,拥有深刻想法的人就更容易成为众人指引。哪怕世界变得再零碎,世界始终需要大师,创造不凡,为人提供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