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的高启强带火了《孙子兵法》。
在剧中,高启强明言,自己之所以有对付各种人的办法,就是因为读了安欣警官推荐自己阅读的书,尤其是《孙子兵法》。

这事儿,得从《孙子》到底是个啥讲起。
现在,很多人把《孙子》看成是传统文化典籍中的“顶流”,其地位能与《周易》、《道德经》相提并论。
如果不是为了做学问,一个人读《孙子》,大多是为“以弱胜强”;读《周易》,大多是为了琢磨不可琢磨的命运;读《道德经》则是用“无为”来舔舐打拼后的一身伤口。这三本书,基本就组成了“成功学”快速入门教科书。《孙子》到底是否实用?这个问题在历史上能得到的实证很少。
实际上,《孙子兵法》的作者到底是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存在争议的:到底是后世所谓的“武圣”孙武,还是神秘的赛马军师孙膑,争论不一。后来,出土的竹简分清了两部不同的古书。大家这才知道,有了“吴孙子”孙武和“齐孙子”孙膑的分别。
银雀山《孙子兵法》汉简。图片来源:综艺《国家宝藏》(第二季)
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读史书就会发现,孙武最出名的“军事表现”,是在吴王阖闾的宫廷里,让宫女演示士兵操练。孙武的实战功绩,主要是作为军师,协助吴国军队攻破楚国的郢都。不过,在这场战役里真正出风头的人,是“一夜白头”的伍子胥。
当然,要说孙武的兵法“没用”,也是不客观的。这事儿还得从名将韩信说起。
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曾经统领军队在北方地区作战。有一次,他的部队与赵国名将陈馀的大军,在井陉口这个地方相遇,列阵对战。不过,韩信的布阵非常奇怪。他让士兵背对河流排开,这个做法违反一般兵法布阵规矩。可是最后,韩信的部队依然大获全胜。战后,将军们向韩信请教得胜的原因。韩信答曰:“兵法上说过: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韩信在这里说的兵法,就是《孙子》。这句话在《九地篇》当中说成“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从这个意义上说,韩信井陉之战的胜利,就是直接运用《孙子》的最辉煌战例。再往后,《孙子》的实用性就不免让人怀疑了。汉代初年曾命令张良和韩信整理兵书,当时流传的兵书已经有一百八十二家,最后删定为三十五家。在如此众多的兵法书中,不乏像《司马法》这样重视军事管理的著作,有《尉缭子》这样强调军事编制与指挥的著作,有《六韬》这样专研骑步战车等不同战术的实用性著作。在《汉书·艺文志》中还包括箭术、剑道、阴阳五行等各种军事技术著作。而《孙子》探讨的是一般性的军事原则,而且充满了哲学思辨的气味。不少前代学者指出过,《孙子》与《道德经》的权谋思想似乎有内在一致性。唐代还有一位著名的《孙子》的注释者李筌,他自己就是一个道教徒,把兵法与道术融为一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孙子》作为兵法学课程上的必读书目仍有价值,但作为实战指导,在汉初已经有刻舟求剑的感觉了。山东省惠民县孙子兵法城内的孙武塑像。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截取自电视剧《狂飙》
作者:王弘治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版权图库题图截取自电视剧《狂飙》图片内容不授权转载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