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年头,越来越多人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很多人在钓到鱼,捕到乌龟之后都会选择放生,而不是带回家吃掉。
前两年,黄河附近有位渔民还捕到了一只身上带着字的巨龟,他看这么稀奇,不好据为己有,也想放生掉。
但是,这个消息却引发了生态环境专家的关注。
在他们看来,这位渔民珍惜野生动物的想法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做法本身还值得商榷一番。
有字巨龟
我们都知道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这里的生态系统多样复杂,有很多的鱼类、龟类等,所以也吸引了相当一部分的渔民来这里垂钓、捕捞。
黄河整体漫延很长,全长有5464公里,连接着包括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还有华北平原在内的东西部多块地方。
黄河每一段不同的流域,其中包含的生物种类也都是不一样的,特别是上游鱼类的生长速度十分缓慢,繁殖能力也比较弱,一旦过度捕捞,生态系统遭到了比较严重的破坏,就很难恢复到以往的水平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国从比较早的时候开始,就实行了黄河部分流域禁渔的做法。
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所以是实行的全年禁渔。
而在宁夏到入海口这一段,从今年4月份开始则是实行的4个月的禁渔期,这主要是因为下游的人类活动相对来说更多一点,实行全年禁渔的效果可能不太理想。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黄河中下游的河南段,是河南开封一个小村庄里的渔民在捕鱼的时候意外发生的。
在河南开封这一河段,黄河整体的渔业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光鱼类就有48种之多,包括鲤鱼、鲫鱼、鲶鱼、花鲳、赤眼鳟、大鳞副泥鳅、餐、鳊、似鳊、乌鳢和鲴亚科鱼类等。
开封并不是黄河河南河段的重点保护水域,所以当地还是有不少渔民会去黄河边从事垂钓、捕捞等作业。

当天,这位捕到巨龟的渔民去黄河边的时候,一开始是一无所获的,他也有点恼怒,想着最后再撒一网,如果还是没有东西上钩,那就打道回府了。
没想到,就是这最后一网,网出了后来的故事。
其实,这个渔民收网的时候就感觉不太一般,感觉网里面的东西很沉。
之后,他把网上来的东西倒出来一看,发现竟然是一只大乌龟。
虽然跟预想的不太一样,但有总聊胜于无,况且这样的大乌龟实在太过稀奇,这位渔民便对其认真地端详了起来。

他打渔也很多年了,比较有经验。经过他目测,这只乌龟至少有20厘米长,拿起来掂量一下,体重应该也有15公斤重,年龄的话,至少有300岁了。
巨龟刚刚上岸,对周围的环境不太熟悉,看起来有点害怕的样子,缩在龟壳里面一动不动的,渔民差点以为它是因为突然被捞起来,死掉了。
随后,他把这只龟又放在了石头上,过了一会,它应该是感觉情况稳定了,才慢慢地把头和四肢给探出来。

渔民看着这只巨龟慢悠悠的样子,实在可爱,更加认真地研究起了它的形态样貌。
它发现,这只巨龟的壳上竟然还刻着中文字,写的是“佛”和“放生”,这说明它可能不是第一次被人给捞上岸了,这些字大概就是之前的人刻上去,然后把它放生回河里的,想要借此带来平安,或者为他人祈福。
另外,这位渔民还发现,龟壳上刻的“佛”和“放生”的字迹还是不太一样的,这说明可能是由两个不同的人刻上去的,巨龟至少被放生过两次。
渔民见状,觉得这只巨龟大概率确实是宝贝,自己也不好坏了规矩,随意将其带回家,便准备效仿着前人的做法,再过些时日就将其放生。

好心办坏事
渔民捕到有字巨龟的消息在当地成了一件稀罕事情,慢慢轰动起来,最后连专家都知道了。
专家们听说渔民要将这只有字巨龟放生,心里有点隐隐的担心,于是赶紧赶了过去。
他们实地一看,才发现这龟确实不一样,是不能轻易放生的,不然就是好心办坏事了。
渔民不解,专家们就跟他详细解释了起来。

原来,这只巨龟学名叫做巴西红耳龟,这从它头顶后面两条粗粗的红色条纹就能看出来,还是比较容易辨认的。
专家告诉渔民,红耳龟属于外来入侵物种,不是黄河里面原生的,将其放生很容易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对当地的物种多样性带来破坏。
别看红耳龟是个傻大个,行动起来慢慢悠悠的,其实它是个深藏不露的“生态杀手”。

它的食量大,不挑食,基本上什么都吃,这就意味着当地的小鱼小虾都能成为它口中的大餐。
而且,它没有什么天敌,生殖能力又强,还有抗病害的超强本领,很容易就能在新环境中休养生息,一直生存繁衍下去,成为一方霸主。

红耳龟的全称虽然是巴西红耳龟,但是其原产地其实是美国,主要分布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还有一些中美洲国家。
1987年,我国曾引种了这一乌龟,使其在本地大量繁殖,所以现在很多的自然水体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和本土乌龟相比,红耳龟的生长速度是更快的,性格也更加凶猛,捕食能力更是一流,没得说,甚至有可能出现大龟吃小龟,把本土龟硬生生吃掉的现象。

红耳龟的破坏能力到底有多强?
看看它被世界环境保护组织列为最具破坏能力的100多个物种之一就知道了。
2013年,我国的农业部将其列入到了第一批的国家重点管理外来物种名录。
2014年8月,它又被列入到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第三批名单,成为当时的18个有害物种之一。

还有资料发现过,在红耳龟出没的水域,就很少能再看到本土龟的身影了。
从2015年开始,有人专门在长沙附近的水域做过调查,结果发现红耳龟出没的江河水域里面,就真的很难再看到本土龟了,其肆无忌惮、作威作福的样子让人很难看下去。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专家才让这个渔民赶紧住手,不要再放虎归山,危害黄河里面的生态系统了。

放生网红
说起红耳龟,它真的堪称是近年来的“放生网红”,其身影频繁出现在各大放生新闻之中。
在这些新闻里,当事人大都是把红耳龟当成了普通乌龟在养,没想到放生之后会引发怎样的生态灾难,而眼尖的网友们在看到新闻之后,都会赶紧跳出来阻止、科普一波。

比如,三年前的一个平安夜,某选秀男团成员就想通过放生乌龟的方式祈福,求个平安,没想到弄巧成拙,放生的是红耳龟。
他还说,这只红耳龟本来是他奶奶饲养多年的,一直都以为是本地龟,不知道是红耳龟,这才闹出来了这么一个大乌龙。
科普专家@开水族馆的生物男 看到新闻后,也站出来说话了。
他说,因为当时放生的季节是冬天,红耳龟突然到了野外环境当中,100%是会被冻死的,这么来看这个男星的做法也没什么错,等于直接送红耳龟投胎往生了。
这两年,大概是因为看到红耳龟的外形比较亮眼,所以很多家庭会把红耳龟当宠物养,殊不知就这样在家里面养了个生态杀手,到了放生的时候才发现闯了大祸。

放生虽然是好事,但是背后也藏着很多的门道。
很多朋友可能还不知道,我国对于放生这一问题,也是出台了专门的法律文件进行规定的。
今年的2月份,中央一号文件里面就提到了关于“放生”的问题,提出要严打非法引入外来物种的行为,还要防控攻坚重大危害入侵物种,对于“异宠”交易和放生更是要加强相关的管理和规范。
如今,在法律层面,我国公民要是不小心放生了外来入侵物种,就等于是犯法了,不只是要把放生的外来入侵物种找回来,还是要受到坐牢、拘役、罚款等处罚的。
这在我国的《刑法修正案(十一)》《生物安全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文件中都有写明、规定。

除了红耳龟,我国认定的比较危险的,不允许轻易放生的外来入侵物种还包括:虹鳟、鳄雀鳝、佛罗里达鳖、小鳄龟、美国牛蛙、克氏原螯虾、全雄黄颡鱼等。
在这里面,克氏原螯虾应该比较出名,它就是我们俗称的小龙虾。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小龙虾在餐桌上这么美味,也算外来入侵物种吗?其实是的。
小龙虾的原产地是在北美洲,长得很是强壮,适应能力也超级强,一旦下水之后,就会严重排斥本土的原生虾类。

另外,小龙虾还非常擅长打洞,对我们正常的生产活动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说不定河里刚做好的一个什么东西就会被它给破坏了。
另外,像是美国牛蛙,它的原生地是在美国的洛基山脉以东,也会捕食攻击原生的物种,破坏生态系统。

去年9月份,在广东还出现了有人放生清道夫的新闻,被发现把照片po上网络之后,很多网友都对这样的行为感到分外地气愤。
后来,执法人员经过调查发现,放生者并不知道清道夫是有害的鱼类。他之前一直都有放生的习惯,只不过放生的都是鲤鱼什么的,没想到这次竟然惹出了大乱子。
放生者说,他放生的这些清道夫都是从菜市场卖鱼的老板那里买过来的。
鱼老板还告诉他,这种鱼非常适合放生,因为会吃湖底下的淤泥,对环境有好处。他信以为真,便买了很多,足足有6斤。

只是,清道夫吃的不只是河底下的淤泥,还有鱼卵,一天就能吃3000到5000颗。
试想,这么庞大的数字,湖底下又有多少的鱼卵是可以给它吃的。6斤的清道夫放生下了湖,估计这湖里没多长时间就见不到鱼苗的影子了。
后来,执法人员让放生者自己联系专业的捕捞公司,一定要把放生的清道夫都抓回来,并对整个过程进行了严格的监督,力求不放过任何一条漏网之鱼。

最后还要说一说,就算不是外来入侵物种,放生的时候也是要多留个心眼,不能太想当然了。
比如,十多年前在大连就出现过有人放生中华花龟的新闻。
这种小乌龟的外形也是相当亮眼的,龟甲是酱红色的,细长的脖子和脸上还有细细的小条纹,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大连的市民朋友在当地的一个水库中发现了这种没见过的小乌龟,便告诉了新闻媒体,后来经过采访调查发现,很可能也是之前的宠物龟,后来被放生了。
中华花龟虽然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不会造成什么严重的破坏,但是也是不适合在大连放生的,这主要是因为大连的气候环境并不适合其野外生存。
中华花龟主要生活在南方,在台湾等我国南方地区,还有越南北部是比较常见的,主要吃水生植物,或是生长在水里面的无脊椎动物。
大连冬天的温度比较低,中华花龟放生之后难以适应寒冷的气候环境,很有可能会死亡。
另外,中华花龟的野外孵化也是需要一定温度的,大连的气候并不适合其繁殖。
作为被列入到了我国的国家保护,或者有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一种动物,中华花龟还是比较珍贵的,随意放生到野外,不保证其生命安全,任由其在天寒地冻中走向死亡是很不值得提倡的做法。
当时,专家在采访时还说,如果放生的是病龟,还有可能将携带的病原体扩散到野外环境中,造成当地其他野生动物染病,这也是会破坏生态系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