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中通快递、天合光能等数百家公司被删除。这是怎么回事?

近日,全球主流气候目标认证机构科学目标倡议组织(SBTi)给121家企业贴上了“删除承诺”的标签。亚马逊(NASDAQ:AMZN)、施耐德、巨头等国际知名天合光能(688599.SH)、秦淮数据、TCL移动通信、中通快递等17家中国内地企业榜上有名。
SBTi全称是Science-Based Targets倡议,由环境信息披露组织CDP、联合国全球契约、智库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非营利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发起成立。自然。 (世界自然基金会)。 SBTi声称鼓励企业设定“基于科学的气候减排目标”,并对企业设定的目标提供第三方验证。
SBTi成立于2015年,近年来因倡导私营企业和金融机构减排而闻名,在气候减排领域拥有较高声誉。许多公司以“加入SBTi”或“获得SBTi验证的目标”为荣,并将其作为ESG披露和公司宣传的材料。
此次被驳回的121家企业均承诺SBTi制定科学的碳目标,但未在SBTi规定的时限内提交符合SBTi标准的目标供核查。
据SBTi官网介绍,该组织的认证流程分为五个步骤,分别是承诺建立目标、明确目标、验证目标、发布目标、定期报告碳减排进展。
今年8月之前,
大公司只需完成第一步并通过SBTi测试,即可在SBTi官方网站上标记为“承诺”,这已成为寻找可靠背书的捷径。
从今年开始,SBTi推出了一项新政策,要求企业或机构在提交承诺后两年内提交具体目标,否则将被从名单中除名。包括宽限期在内,上述公司提交某些目标的截止日期是今年8月。
SBTi在7月31日的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不仅增加了承诺和目标验证的透明度和可靠性,而且也是企业只做出承诺而不采取行动的主要障碍。
此举一出,业界普遍认为这是对公司“洗绿”的警告。
据SBTi公告,截至目前,共有6040家企业向“SBTi”提交了申请,最终通过目标验证的企业仅有3383家。
图片来源:SBTi网站
亚马逊是此次被抛售的公司中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界面新闻记者询问发现,亚马逊在2020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宣布参与SBTi倡议,并将在2021年继续使用同样的语言进行推广。2023年8月4日,被SBTi取消后,亚马逊公开回应称,一直在与SBTi合作,尝试为亚马逊这样业务复杂的公司制定减排方法,但很难交付“有意义且准确”的目标。 。
在 SBTi 框架之外,许多公司将设定自己的减排或净零排放目标。这些目标与 SBTi 目标的区别在于,前者不一定参考 SBTi 标准,也不受 SBTi 审查。
亚马逊在 2019 年宣布承诺到 2040 年实现其运营中的净零排放,并到 2025 年使用 100% 可再生能源。然而,亚马逊自己在 2022 年披露的信息表明,
尽管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已达到90%,但运营本身的排放总量在过去三年仍增加了44.7%。

原因在于亚马逊零售业务的特点——在其自身运营碳排放中,化石燃料燃烧和冷却排放的比例高于电力的间接排放。此外,亚马逊承诺范围之外的供应链和行业下游排放增速也达到了37.8%。该公司前后不一致的行为招致了“洗绿”的批评。
在退市的中国公司中,领先的光伏公司天合光能也申请加入SBTi计划。同年,高调宣布参与SBTi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承诺设定符合全球1.5度温控目标的炭红目标,但未提交任何目标进行验证。所需的两年期限。
目前,天合光能已承诺到2025年将光伏、电池、组件产品的碳排放强度降低一半,自有电站及其他业务活动的排放不包含在该承诺范围内。天合光能并未透露这一目标是否已得到第三方评估的验证。
数据中心运营龙头秦淮数据也榜上有名。据界面新闻记者提问,秦淮数据在2021年ESG报告中也声称加入SBTi倡议。
长期跟踪数据中心和互联网科技公司碳减排进展的环保机构人士表示,根据秦淮数据最新ESG报告披露的信息,其自身做出的碳中和承诺并未改变。
“与钢铁、水泥、交通等传统高碳排放行业相比,互联网科技行业的低碳转型路径较为清晰。自身经营范围内的碳排放主要来自间接电力排放(范围2)100%可再生能源,被视为工业碳中和的关键一步。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陆鑫告诉界面新闻,根据最新的ESG报告,秦淮数据发布的数据显示,100%可再生能源的目标仍然是可能实现的,气候承诺的重要路径并没有明显改变,以实现碳中和。
秦淮数据最新发布的ESG报告显示,公司致力于在2030年之前实现运营中的碳中和,并使用100%可再生能源。但到2022年,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为7.2%,运营碳排放量在过去一年增加了94.3%。他们能否如期兑现承诺?
业界和公众对企业“洗绿”的警惕是没有根据的。 30年来,企业减排已经从企业社会责任合规要求中一个不起眼的部分转变为许多品牌的营销工具。
长期以来,与个人相比,企业被认为是主要排放源的直接控制者。根据牛津大学数据OurWorld的统计,全球碳排放总量至少有29.4%来自石化和发电厂等工业部门的排放,其次是建筑业(17.5%)和交通运输(16.2%)。对于移动交通以外的排放源,决策权通常掌握在私营公司或公共机构手中。
环境信息公开组织CDP 2017年发布的研究显示,自1988年以来,工业部门71%的碳排放来自全球100家化石燃料生产商,包括埃克森美孚、壳牌、神华集团等。
2004年,联合国在报告中首次提及ESG(环境、社会、治理)概念。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非常重视环境因素,但当时应对气候变化还不是公司的首要任务。
2015年,《巴黎协定》的签约得到了商业领域近百家公司领导的支持。此后,企业减排逐渐成为企业ESG管理的重要议题。
随之而来的是“绿色”。公众发现,不少企业在宣传减排工作时涉嫌夸大甚至撒谎。壳牌、BP等公司在社交媒体平台投放的遭到公众抗议,因此英国市场监管机构于2021年9月推出《绿色声明准则》,并将从2022年起检查商业中展示的环境信息。
自2021年9月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我国已成功推出“1+N”政策体系,《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多项配套政策均以工业减碳为基础。此外,在能源消费“双控”政策实施过程中,企业通常是该指标的直接执行主体。
界面新闻记者就SBTi被驱逐一事向天合光能、秦淮数据、中通快递发出采访信。截至发稿,三家公司均未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