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跨境平台撑不住了。
最近,有多名洋码头商家和买手表示,自己的货款遭平台长期拖欠,根本无法提现。欠款数额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拖欠时间多为半年,最长的已经被欠了一年之久。

在洋码头的相关论坛上,不少商家都贴出了自己和洋码头客服的聊天记录,可以看到客服一直闪烁其词,要么说需要审核,要么说无法确认,始终没有正面回复对何时到账。

而正当洋码头商家焦急地等待货款提现时,洋码头又传来了坏消息。9月13日,据SMGNEWS报道称,洋码头拖欠货款达2亿,其上海总部办公场所已被物业停用。
原来,洋码头位于上海静安区的总部办公场所已人去楼空。物业贴出的告示显示,洋码头已长期拖欠租金、物业、水电费用。

对此,9月13日洋码头回应称,这些无法提现的商户是在合规化经营过程中被查出的不良商户,他们因一系列严重违规违法的经营行为,在整顿过程中店铺被冻结,并非洋码头无故拖欠。
至于“人去楼空”的说法,洋码头则称,这是全体员工居家办公以降低成本。

实际上,从今年2月开始,洋码头屡次传出经营遇阻的消息,8月23日洋码头官方公众号也曾发文表示,今年确实经历了很多困难。

洋码头创始人曾碧波曾表示,洋码头已在今年5月份将平台的资金结算全面托管,按照跨境平台的监管要求全面放到香港进行境外结算,现在洋码头平台的交易资金结算完全和洋码头公司自身的诸多风险完全剥离了。
同时,曾碧波称其本人不会跑路,哪怕是开直播卖货也要把欠款还掉。曾碧波还说:“办公室的成本对我们来说太高了,这是公司在特殊时期的一些必要调整。”

放在两年前,可能谁也不会想到洋码头也会遇此难关,毕竟这家赫赫有名的跨境平台已成立12年之久,经历过7轮融资,最近的一笔还是在去年3月,数额高达数亿元。
那么,昔日无限风光的洋码头如今为何风光不再了呢?用一句话解释就是:成也买手,败也买手。
洋码头成立之初,凭借其买手模式在跨境电商行业脱颖而出。所谓买手,即专职代购,往返国内外专门帮人买东西。这种C2C模式提升了海淘的效率,在当时很受消费者青睐。
然而,随着买手数量扩大,售假现象也越来越多,平台口碑大幅下降,买手模式遭遇信任危机。再加上近两年出入境政策更加严格,交付周期延长,个人买手相比于大公司货运失去了优势,订单量也渐渐下滑。
总之,洋码头遭遇困境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受大环境的影响。海淘电商,或许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