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孟书祥
2023年春运落下帷幕,您选择了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回家过年呢? 高铁、飞机,还是自驾?不知从何时起,长途客运从我们的行程里淡去。“高铁时代”,我市的长途客运也同样面临市场严冬,曾经辉煌一时的客运站客流量大幅下降。
在未来,汽车长途客运站会不会逐步消失?长途客运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近日,记者走进顺和客运淄博汽车总站进行了采访。

长途客运,客流下降迅猛
扫描身份证、检测行李……2月15日上午8点半,在顺和客运淄博汽车总站,乘客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通过安检口。售票大厅30多个窗口只有一个开放,偌大的候车室乘客不足百人,显得格外清冷。一位陈姓乘客告诉记者,他要回老家河南长垣,现在偶尔会乘坐汽车,主要是因为便利,“乘高铁还要转一次才能到达目的地”。
“这个时间段是总站人流量最多的时候,其它时候乘客会更少。”顺和客运淄博汽车总站工会主席张岩告诉记者。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之后,淄博汽车总站陆续恢复了78条客运班线,但是客流并不理想。春运期间,总站累计开行4000多班次,发送旅客4万多人次。
而同样时段,淄博火车站累计开行旅客列车5000多个班次,发送旅客38多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4万人次,客流回升明显。
“已经好多年不坐长途汽车了。”在淄博工作生活的刘敏,10多年前回威海乳山老家首选乘坐长途大巴回家。“那时候坐班车5个小时到家,倒也觉得很方便。2018年海阳通高铁后,我开始选择乘坐高铁,虽然中途需要换乘汽车,但时间缩短了1个小时,票价还相差不多。这之后我再没坐过长途汽车。”刘敏说。
“淄博长途客运市场的转折点是从2019年开始的,2018年总站日最高旅客发送量可达1万人次,现在只有1千多人次了,年旅客发送量也从2018年的214万人次锐减至2022年的38万人次,不足过去的两成。”张岩说,虽然有疫情影响,但是长途客运客流下降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高铁、私家车、网约车,竞相“分流”

作为淄博客运班线最多、班次最为密集的长途客运站,顺和客运淄博汽车总站营运线路在此前覆盖全国23个省、直辖市,并覆盖全省16地市及部分下级县市。高铁的开通,让路线从原来的320余条减少到了78条,留下的几乎都是一些离高铁站较远的区域。
与此同时,私家车保有量也在不断上升。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最近十几年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从2009年到2020年增加了近2亿辆。
除了高铁和私家车的分流,公路客运的运营方式也已经不能适应大家灵活的出行需求。比如客运班线是从一个站到一个站的方式发车,人们现在对出行的要求则上升到从门到门的服务。满足出行需求的网约车,则更是给长途客运带来较大影响,在客流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张岩介绍,拿该站发往济南总站方向的客流来举例,2013年1月旅客发送量大约有一千多人次,总站一天从早忙到晚,间隔半小时就会发一趟车,客流非常密集。到2019年1月时就降到五六百人,今年1月份发送二百余人。
“近年来,随着高铁、私家车和网约车等交通方式的普及,对传统的公路客运带来根本性冲击。” 张岩说,其中高铁的影响因素很大,“高铁修到哪,相应的班线也就缩减甚至消失了。疫情以来,淄博顺和客运淄博汽车总站运营更是低迷。
开拓突围,实现产业转型

为留住客源,淄博汽车总站逐步进行了调整,通过大车换小车的模式尽量保留一些线路,让部分有需求的乘客能坐上班车。新上网络售票系统可提前15天购票,完善了母婴室、重点旅客候车室等服务措施,积极为乘客创造温馨的乘候车环境。
疫情几年间,相关业务深受重击,顺和客运淄博汽车总站拓开突围之路,大胆创新和尝试,积极向相关产业转型发展。比如增设的汽车租赁业务荣获了淄博首届“最值得信赖的汽车租赁公司”称号,并一举成为了市直机关公务用车中标单位;开发的齐飞航空研学基地被政府批准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对接产地,实施了水果、蔬菜等生鲜产品运贸销一体化运营服务,促进了货物运输的发展。
高铁时代,长途客运如何实现转身求生?相对于高铁的“三定”(定时、定点、定班次),公路客运有“三随”的优势,即随时、随地、随意,与高铁相比更具灵活性。公路运输与铁路运输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未来的公路客运客流也会从城际间向城乡倾斜,发掘“被高铁遗忘的角落”,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与高铁有效衔接。
业内人士认为,在汽车客运站升级转型过程中,政府主导至关重要。急需政府职能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以构建大交通战略发展格局为落脚点,出具主导性政策,加快引导相关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