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跨学科课程设计、科学教育新模式、教育评价改革新探索、“五育融合”育人新模式、未来学校变革实践新样态……
当下基础教育如何卓越发展?3月1日,首届“中国基础教育卓越原创案例”颁奖典礼暨卓越育人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活动集中展示了中国基础教育探索的最新成果。

26个案例成卓越育人典型
在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2022年8月2日,华东师范大学发起并主办了“中国基础教育卓越原创案例展评”活动。
“活动通过征集全国各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学段的原创案例,为基础教育卓越育人提供典型范例。”据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集团主任戴立益介绍,活动聚焦卓越育人项目化教育的新探索与新模式,旨在建构一种“为实现每个学生拥有幸福和有意义的人生而进行的教育”的卓越教育路径与模式,并在全国范围内示范推广。

活动累计收到来自全国20个省、直辖市的305个案例,历经初审、复审、案例辅导、网络投票、会审答辩、专家小组评议、组委会讨论等环节,最终26个案例获奖。
其中,“信息化赋能学校全面育人”等8个案例入选“卓越案例”奖,“经济环保低碳的厨余垃圾堆肥”等18个案例获“特色案例”奖。
这些案例涵盖基础教育跨学科课程设计的创新实践、科学教育的新模式、教育评价改革、“五育融合”育人的新模式与未来学校变革实践新样态等五个主题。

自从案例发布后,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影响。
其中华东师大二附中“N个百分之百五育融合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广东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技术赋能区域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以项目活动为支架的科学教学新样态”、上海尚德实验学校的“以人为本 童趣多元”小学科学课程一体化设计与实践等四个案例,入选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
常州局前街小学“节气活动:五育融合,铸阳光品格”进入教育部2022年学校发展报告。

为进一步促进案例研磨提升与成果共享,在颁奖典礼后,卓越育人论坛同期举行。
聚焦AI时代预见未来学校美育创新;信息化赋能学校全面育人的新体系和新样态;破解“五唯”难题、创新“五育融合”模式;技术赋能区域教育评价改革;大学、社区、学校三者跨界共育的课程变革新范式;“双减”“双新”背景下以项目活动为支架的科学教学新样态……8个“卓越案例”获奖者先后对案例进行充分分享。

推进基础教育未来发展变革
活动特邀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人民教育家于漪、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当代教育实践家顾泠沅作为活动顾问。
55位高校学者、正高级教师和研究员开展三轮评审工作,除了对案例进行集体辅导外,专家们还对入围终审的案例,从理论高度、应用宽度和实践深度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

93岁高龄的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为本次活动写来一封长信,她欣喜地指出,获奖案例的设计者、实践者主动作为的奋斗精神令人感动。他们以卓有成效的教学变革活动,证明了“创新不是盲目的,而是有底气和积累的支撑”。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作为评审代表发言,他表示,这些原创案例坚持在最常见的学校在解决最常见的教育问题中彰显创造性,追求在解决问题中突显深厚扎实的专业功力、以小见大,对局部的关键性问题脚踏实地地去研究解决,由此产生的实际效果和辐射效果、互动带动作用是显著的。
新学期伊始,华东师范大学举办这场全国范围的颁奖典礼,并作为“开学第一课”。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在致辞中指出,向各地输送“卓越育人”理念与经验,是华东师大积极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逐步为我们国家基础教育走向卓越找准方位、破解难题、提供样板、凝聚合力。
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在致辞中表示,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坚持“精选项目、精准投入、精细管理”,把支持服务教育的宗旨具体化,此次活动是基础教育“走向卓越”的新起点,回应了社会对教育的关切,推进基础教育未来发展变革。
照片由学校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