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在搞more mall。这个是一种新的商业尝试。
商业地产在从最初的集市,百货,连锁店等逐步发展到现在。每一次都是新的商业模式的创新和需求的创新。
互联网企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商业,且做出新的商业模式。
盒马鲜生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内部的支付统一化,让POS收银统一化。目前万达每年要求开业50家,这个速度是没的说,一方面是在进一步拓展市场。另外一个面,如果没有迭代升级,那么万达以后会陷入困境。
在曾鸣的商业20讲中,说的蛮好的就是商业模式1.0,2.0,3.0同时发展的时候,如何找到3.0的口子,在初期可能看不到新的商业模式的爆发力,但是由于互联网的先发优势明显,很可能等对方明白的时候,对方已经追不上了。
目前腾讯和阿里这2个互联网巨头都在积极探索改造零售行业。通过资本兼并不断获取线下资源,在原来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想法来改造和尝试。
获取的商业地产,特别在广东的商业地产公司。明白百货模式缺点是缺乏对于顾客综合消费体验的满足,但是可以有效的跟踪消费者的消费数据。
很多购物中心在无法引入单独商户独立承租商铺的情况下,购物中心会考虑成立一个百货公司,通过代销的方式让购物中心内的商品更丰富。当判定销量比较好的情况下, 可以考虑独立成为一个承租商铺。
在整合获取消费者在商铺内的消费数据这块,传统主力店和联发品牌等,无法精确获取消费者信息。随着去主力店等小型购物中心的出现,强势品牌会逐步离开,购物中心通过自己的品牌号召力获取消费者。商品更多的是提供客户服务,而不是流量。
小的购物中心无法构造一个统一的线上平台,满足购物中心内商户的经销存-消费积分的各种业态的综合系统。
互联网企业在尝试打造一个综合面向消费者的POS收银平台,积累消费者在各个业态的数据,综合分析和抓取消费者的潜在和完成的消费数据。从而将原来消费者-商户-购物中心。消费者和购物中心割裂的关系,变成消费者-购物中心的方式。

箭头越粗表示两者关系越紧密
淘宝天猫等都是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可以从线下延伸到线下。平台价值越大,会逐步让商户智能赚到辛苦钱,慢慢弱化自己流量的价值。
amazon是一个百货的代销平台。amzon go的发展会用新的模式干掉商户,取代商户为消费者服务。
渠道被替代,后端的生产环节还有价值,但当巨无霸掐住了这个价值链的入口环节,后面的生产环节如没有专业壁垒,抓住用户的巨无霸企业会反向去做一个生产供给端,最终垄断市场。